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Photo Taipei 2011 新銳特區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2011年8月17日 星期三
〈方舟〉/ "Ark"
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微共鳴 – 後居所的未定
參展藝術家:
丁建中、王建浩、吳尚霖、林孟儀、林旺廷、梁以妮、陳依
開幕與座談:
開幕8/12(周五) PM6:00
座談8/12(周五) PM7:00 與談人 王俊傑 陳永賢
展出時間:2011/08/12 – 2011/09/18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展覽論述
「共鳴」一詞運用在傳統物理學,是A與B兩者之間產生微
在展覽中,策展者透過自身對於環境的感知,找尋作品脈絡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勝利是終結的開始
看完在師大德群畫廊的林紙鶴個展,今日另外一件事情大概就是各大報紙都在報導賓拉登被擊殺的消息,除了在捷運站前有免費贈送的快訊之外,電視台也以一半的畫面來做不停的輪播。畫面中,被打上馬賽克的賓拉登頭像令我覺得沒有什麼意義,根本看不出是誰,只有敘述看起來是真實的,也可能不是,畢竟塔利班還是否認這件事情。
2001年9月11號,恐怖攻擊發生在紐約曼哈頓的雙子星,那時從電視上看起來,簡直是一種災難片才會出現的場景,雖然好萊塢的電影無時無刻上映著災難,但總會有個所謂的英雄來解救世間。沒有英雄來避免其倒下的雙子星,只能期待所謂的正義聲討。那時我正在畫一張全開的水彩,水彩裡面是典型傳統的農家樂題材,主題與現實的疏離正巧讓我的心思能安定下來。
然後,納莉風災來了。聽說在汐止淹到了三層樓高,臺北市停止上班上課。那種周遭的安穩逐漸崩解的感覺是農家樂沒辦法完全掩蓋的,正如同雙子星的恐怖攻擊沒辦法就這樣算了,一定要有一個所謂平反的理由,或說是藉口。隨後,美國向阿富汗發動了戰爭,名義上是反恐,實際上是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對一個擁有一堆核彈,隨時都能毀滅世界的國家而言,這樣的情況實在是一種屈辱;對一個負起所謂「世界和平」責任的老大角色而言,這樣實在是站不住腳的。
美國的角色向來就是喜歡在各種國際場合介入調停,發表聲明,暗中鞏固自己的地位又要假裝自己不求名利。所謂的反恐戰爭,到後來,其實又回到了中世紀基督教與回教徒的聖戰結構,所謂的反恐戰爭,其實就是十字軍東征。他們所要奪取的不是耶路撒冷,而是在恐怖攻擊中被擊毀的「領導地位」,藉由不斷在中東取勝,除了展示自己的軍事力量,也同時在逐步進行自我心理建設 (我還是很強的我還是很強的我還是很強的)。
我突然想起福山在《歷史的終結》一文中,這樣說著自由民主以及資本主義的勝利。於此,美國在勝利與歡呼之後,將要迎來的就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終結吧。連年的戰爭造成了虛耗,金融海嘯一來,整個帝國就崩解了,再來一個歐巴馬改革,可以說是能耗盡的都耗盡了。
吊詭的是,原本是為了奪回「領導地位」的戰爭,卻使得自己的處境更加不堪。同時,雷曼兄弟也讓我們知道了,自由市場的貪婪是多麼可怕。這樣的情況,與其說是邁入了結束,不如又說是變為一個混沌狀態。這讓我們重新反思,毫無限制的自由會有什麼後果。打著民主自由的大旗或是為維護世界和平,而侵入別的國家,真的是一種好事嗎?
今日,不論賓拉登是否死或是還活著,他的攻擊行動都已經讓美國產生了比911事件那時還巨大的破壞。也許當下他就看清楚了美國那種愛逞強跟愛面子的本質,而認定美國一定會反擊,在他逃竄了近10年之後,當初所謂擊殺賓拉登這一行動,已經逐漸偏離了本意,而變為一種單純的殺戮而已。
賓拉登之死,該思考的不是那種好人歷經艱辛終於戰勝壞人的典型敘事,而是在這些戰爭背後,這個世界究竟失去了什麼?
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Sim City" has been selected by ARTchSO Video festival.
My video "Sim City" has been selected by ARTchSO Video festival. The festival runs from March 18th to April 1st 2011. ARTchSO Video Festival 2011 – Asia, will takes place from March 18th to April 1st 2011 in the city centre of Rennes, 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