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7日 星期五

存在主義的自我

存在主義把人看作一個不斷流動、變化、發展的動態過程,人無時不在變化之中,因此也就沒有作爲一定之規的人性。存在主義否定先於個人的普遍人性的存在,世 界上並無所謂人之本性的東西,沒有一般的人,只有許許多多單個的人,即存在於歷史一個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的許多單個的集體的人。正如沙特所宣稱的:人性是沒 有的,因爲......人就是人,我們無法在每個人身上找就可以稱爲人性的普遍本質,人先於一切而存在,當然也先于人的本性。

==================================================

就 以上的觀點而言,來論存在主義的人性氣質似乎有點文不對題。但是我仍舊要對自身進行一個自我的檢視,就如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所講的一樣:「宛如用解剖刀一 樣的眼睛,將世界切開。」如果就存在主義的觀點來說,人性先於本質而存在,對於本質的否定,那麼所謂的善與惡似乎就沒有一定的定論了。仔細想想,其實不論 是自己,或是我觀察他人的結果(例如我的朋友),人性的確是沒有什麼善惡存在的:

因著人類的愛惡喜好,所以會對不同種的人有不同的反應, 所以也造就不同種的結果;有人因此而受寵愛,有人因此而遭厭惡,但是這卻無關乎此人是否為善或惡,因此善惡第一點是建構在周遭環境之下。再來,因為本質的 否定,所以自我的評價取決於行為,所以善惡是成立在自己的行為之上的,這是第二點。第三點,善惡是決定在社會整體的道德觀之下的,也就是說如果現今的道德 觀認為殺人越貨這種行為是善的,那麼就是善的。

所以總結來說,自身是沒有一定的善惡分別的。這樣聽來很鄉愿,但是其實想想是很合理的。所 有的宗教都告訴他人要隱惡揚善,但是卻丟出了一個誘因,例如得以進入天堂,或是會有好報等等的說法。所以人的善行,一部分是在一個利益交換的原因上。再 來,所謂的善惡,只不過是一種行為跟社會體制結合的判斷,因此善,不過就是社會上認為的一個比較好的狀態而已。所以我們就存在主義的觀點來說,孟子所謂的 性善論,或是荀子的性惡論在這邊都是不存在的。

*原有文章發生版面錯亂,故發布新版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