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本校的課程限定本系選修,似乎又走回學院作風的老回頭路。
我們似乎要這麼認為,限制修習的系所開的課程是提供給一群智力超群的的天才,以致於其他的學生無法探究其學術之門。我們似乎也要這麼感謝學校用心的為我們「規劃」了諸多的限制,讓我們不必因修習過多的課程而疲於奔命。
然而自古希臘以降,大學培育自由人的理想一直未曾更改,波隆納大學以及巴黎大學的興起的並不是他們作為一個擁有完善設備體制的「大教室」,而乃是因為他們作為主體的「人」。
人才是作為學校的主體,而不是制度作為學校運行的依據。事實上,健全的制度不因人的批評而崩毀,健全的制度只因批評而更顯健全。而我們似乎忘記了規範制度的先始目的,而任其發展成官僚體系。
知識作為啟蒙之後興起的力量,平民逐漸能接受教育,並且不再受制於教會體系。印刷術的發明也使得知識得以流通,在不同的階層中散播。知識的散播不應該被壟斷,這正是網路時代給我們的啟示:沒有人可以阻擋所有人尋求真知的渴望。
在各學校四處可見的孔子像,儒家的有教無類,放在這邊看反而顯得諷刺。當有一個求知若渴的學生在知識的殿堂外叩門,學校卻拒絕了他的請求,難道學校要如幕府鎖國一樣的拒絕任何事物進入嗎?
如果米開朗基羅畫地自限於他的領域,那麼今天西斯汀大教堂的壁畫以及偉大的聖母哀子像只能有一者能存於世而不能並存。正如一堆原本創作雕塑或是繪畫的藝術家投向了新媒體的懷抱,如果他們死守著那塊領域的崗位,也不會使得新媒體藝術發展至今。
一個藝術創作者不會是只能從事一個專一性領域的,正如同荷馬不會作戰的技巧卻能描寫戰事,柏拉圖說這是靈感的迷狂,超越了理解之外。藝術,藝與術也,兩者都是缺一不可。然而本校的作法,似乎認為培育一批「專門領域」的「知識份子」或是「技術人才」才是重要的,因此拒絕了所有的可能性。在規定了專門修習的限制之後,同時我們也杜絕了任何向外發展的可能。
作為藝術整體的樹幹,向外發展出了繪畫、雕刻、建築、設計、電影... 等等的枝葉,若學校只想要各系所自己關起門來研究或教授課程,這無異於將其他人對於真知的渴求束之高閣,只是在仿照古老的神話:文字作為一種禁忌,實則上是為了便於統治階級宰制人民;求知作為一種禁忌,也不過是為了令人們因無知而乖順。我們將會得出一群技藝超群理論嫺熟然而卻毫無想法也無法與他者或社會進行對話的「專門機器」,以供整個文化工業來利用,並且用其餘生安靜的在其工作室或工廠中生產許多得以供上層階級消費的精美藝術品。
然而所有事物皆是一環接著一環,藝術來自於生活,乃是因為若沒有來自於生活的刺激,若創作者他與外界是隔離的,無法感知的,他能創作藝術嗎?甚至是,他能了解藝術到底是什麼嗎?若他無從了解愛情的悲喜,他創作出的不過是一種假愛的詩歌;若他不曾體驗生命的苦樂,他創作出的不過是一種無病呻吟的作品。
看起來,本校的作法無異於要將所有的體系都分割開來,然而卻無法真正的割離掉藝術這塊。
最主要的這塊。
限制修習不會是一個好方法,尤其是對許多剛入學的新生來講,在大學四年的學習中,我們很難去預測四年的時間可以讓一個心靈產生什麼樣的變化。甚至是,在脫離了高中不停重複的考試生涯之後,到了大學我們才真正在尋找自己要的,或真正想要學習的是什麼。
這也是未來大學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從不分系所開始,通識教育存在的目的,正是因為大學教育不是要培育一個只能在其領域「安全」存活的專才,而是「通才」。知識體系是連貫的,沒有任何的學問或是技能可以完全免除掉自己與其他領域的牽扯。限制修習的目的,只不過暴露了思考的缺陷,大家都想要「藏一手」,以為就可以保住自己專屬的地位,然而這樣的知識霸權終將因為其空中樓閣過於高聳入雲而觸怒自然因此崩毀。
藝術大學的設立,除了在各領域專門上要比普通大學更加專精之外,同時也應該加強各領域之間的合作。
藝術大學限制了藝術學生去修習藝術,從各方面來看,這都是非常弔詭的。
學校或許認為將所有的門關起來便可以保護學生不受外界的洪水猛獸侵害,然而這將使學生永遠處於下階的地位,事實上,這方法無異於告訴他們乖乖的接受宰制而不用獨立思考。看起來似乎是安排了一條合理且安全的道路,然而在其中培養出來的無非是溫室的花朵。事實上,只有溫室裡面的環境對他們而言才是全世界,這使得他們將無法適應外界的生活。在普遍喊出「草莓族」的批評口號時,很多人卻忘記了,「草莓」正是從「草莓園」裡面長出來的,沒有草莓園的環境則根本就不會有草莓。
實際上,我們要求只有一項,就是開放系所選修的限制,讓真知得以散佈,讓眾人得因知識而喜悅。我們不是要剝奪掉本科生的修習權利,學校應當可以在選課系統上做出一定的規範,在不危急本科生修習權利的情況下開放外系修課。
我們絕對不是要與學校對抗,然而,到了對抗的層面不過都是在各說各話堅持己見而已,誰也都無法說服誰。
唯有兩方合作才能創造雙贏。
我們應讓制度為我們服務,而不是讓制度宰制我們。
我們衷心的懇請開放系所選修的限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