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4日至11月30日
策展人/簡伯勳
過去藝術家表現世間事物的方式,主要是以描繪、形塑的方式去「再現(representation)」其所見的對象﹔如今科技蔓延在人們的生活之中,新媒體藝術家對世界的認知也與過去完全不同,除了觀察視角更多重多元,在時間與空間的觀念也有著極大的轉變,甚至也對媒體向大
眾傳播的方式深感興趣。也因此,新媒體藝術帶給人們的並非僅僅是顯而易見的美感經驗,而更多是世界之外的想像與媒體現象的反思。
義大利小
說家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的小說《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
1972)中,借馬可波羅與忽必烈的典故,描述旅人沿途所見的美好城市映象,但文字所及之處,皆盡是對於「城市」符碼的概念化敘述,故忽必烈雖渴望尋找,
卻也悵然一切只存在於想像。若將此情境移轉至今,或可將馬可波羅與忽必烈看作傳播媒體與社會大眾的相對關係,傳播媒體以文字或影像傳述世界的各種資訊,並提供多樣的觀看視野,使其成為人們認知世界最重要的一種途徑,但另一方面,紛雜的訊息卻也擾亂了大眾對於真實與虛假的判斷:一如當觀看戰爭電影時,便可能
將影像中所呈現的樣態與真實戰爭的實況劃上等號。
為了呈現出真實的面貌,影像逐漸取代文字成為當代傳播的主要內容,而在數位技術的操控
下,人們卻更難以區辨資訊中的虛實分野。於此,藝術家不再對現實世界進行「再現」,進而反思訊息傳播所孕生的現象,藉由數位技術去言喻世界的多重性,並探
究媒體與大眾間所產生的感知與權力關係,就像馬可波羅所扮演說書人一般,成為揭示媒體化現象及問題的中介者,向人們演示諸如:非線性時間、空間錯置或感知
差異等新媒體時代所轉變衍生的本質議題。
「浮世寓境」—新媒體藝術典藏展,展出作品年代橫跨自1998年迄今約十五年的時間,可看出由於科技與傳播型態的演革突進,除了影像與技術上的轉變之外,更看到藝術家面臨不同的時代氛圍,作品內容與形式上的操作策略有著極大的差異性。因此,這些作品像是在現實與虛擬之間不斷變動的媒體寓言(allegory),當藝術家不斷提醒大眾媒體帶給人們的影響時,我們也發現眼下的世界正不斷地在印證相似的情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