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27日 星期三

我不是有求必應的有應公

有一種人,他懂得在適當的時機伸出援手,我們稱他為好人。有一種人,別人總要他伸出援手,我們稱他為濫好人。

據說我們一生中所認識的人,只有5%會對你的人生造成重大的影響。所以我為什麼不去與那些我生命中的貴人交好,卻要在這邊幫你作牛作馬的。聽起來很難聽,但是如果只有你一廂情願認為說,你的付出總有一天別人會感動呢?講得更難聽的一點,通常大多數的人都是有難不同當,有福要同享的。要找到能一起奮鬥打拚的夥伴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我為什麼要做你的工具,要做你的助手,要做你的垃圾桶?

為什麼我要浪費我的時間,來幫你完成你的作業,來幫你渡過考試難關,來幫你達成你的考績,來為你的面子增光彩?

這終究不是我,外在的我是活在別人陰影下的我,要懂得拒絕別人卻又與我本意相違背。我不是不想幫你,但是我覺得你一次又一次的將我利用。要拒絕你,只好找很多很多理由搪塞,所以我也天天苦痛,苦痛那些謊有一天將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為什麼你總是需要別人的施捨跟乞憐,難道,你竟是這麼的軟弱?

 

2005年4月26日 星期二

你是獨自進入大學的

你是獨自進入大學的 ξ保真


我觀察台灣大學生的最大困擾,就是來自無法抗拒集體意識的同儕壓力,不敢對同學說「NO」,說起來既諷刺又令人感嘆。


台灣的孩子自幼稚園到高中,一直在學習如何過團體生活;從排隊、制服、運動會,到裝模做樣的校園選舉,在在強迫我們的青少年朋友接受一個值得懷疑的「真理」-團體至上,衍伸出來的還有什麼團體榮譽,少數服從多數等等觀念。可是年輕人進大學,卻仍然被「團體」困擾的不得了。怎麼說呢?


系費要不要繳?當然要。「班聚」和「班遊」要不要參加?你不去就說你不合群。考試作弊你參不參一腳?不?那你可是少數。近年來許多大學都有「家族」的次級學生團體,當你進入大學,就被分配到某個家族,成員從研究生到大學部各年級都有。這種小團體是為了使學生之間能有更親密的人際關係,說起來還是團體意識,於是「家聚」也成為一種壓力。


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團體就要比個人更重要?為什麼團體的利益一定要高過個人?為什麼一旦觸及團體,好像就是神聖不容置疑?這些從小養成的觀念,你進了大學就應該好好檢討一下。在許多情形下,團體意識的確很重要,例如打籃球與拔河,例如當兵保國衛民。可是在大學念書求學,與團體意識有關嗎?


當然,絕大多數的課程是集體上課的,這是考量教師的授課成本。但是同上一門課的學生彼此之間是否需要橫向聯繫呢?恐怕不是每門課程都需要吧?換言之,你可以在整整一學期中,鐘響就進教室聽課抄筆記,鐘聲再響就收拾走路。你無需認識左右同學,或者說你可能會認識一兩位同班同學,但絕對沒有必要認識選這門課的每位同學。更重要的,大學當局不會以你是否合群、是否有團體意識來評斷你的學習表現。團體生活與團體意識,並不是你大學生活中的重要成分;你進入大學,要學習的反而是如何過獨立的人生。


常聽見說大學生應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乍聽之下似乎有點高調,其實這是百分之百正確的期許。大學生就是要學習獨立;獨立指的是一種自主精神,我對旁人的「邀請」、我對旁人的「付出」都必須慎重選擇。小王小張在樓下呼嘯,約我去打保齡球,我不見得要回應。需要理由嗎?最簡單的理由就是我不是你們的玩伴。你覺得這樣講很難聽嗎?不過你們每次去打保齡球去KTV喝酒唱歌都想到我,難道是因為愛我嗎?如果你們得到了十萬塊錢,會打電話說要分我五萬塊嗎?怎麼只有吃喝玩樂才想到我呢?我不是你們的玩伴是什麼?


團體意識的另一種講法是說人應該有愛心,「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為他人付出是美德。可是我始終記得美國心理學作家John Powell的話︰「我不能和很多人建立愛的關係。這樣做,我會累死。所以,我必須選擇。」付出,是一樁很嚴重、很昂貴的事情,所以必須謹慎。我的時間太寶貴,我的青春太短暫,所以不能輕易陪你們去唱歌喝酒到凌晨,不能草率許諾參加你的生日party。在選擇的過程中,物以類聚,重新排列組合,別妄想以一個「家族」「班」「系」「校」的團體意識大帽子把我扣住。我也有我自己所屬的團體,是經過慎重選擇之後的小團體。其他的大學同學不過是泛泛之交、點頭之交。


這是我的大學生活,這是我的人生。我是獨立進入這所大學的,不是為滿足你而來念大學的。

==========================================================

轉錄自戀戀榕城bbs

 

2005年4月24日 星期日

一塊繪圖板....

朋友有天突然問我:「你的繪圖板當時價錢買多少?」「多大的大小?」「什麼牌子的?」等等的問題不勝枚舉。

茲就這些問題給想要進入電腦繪圖領域的人一些資訊吧。

========================================================

1.繪圖板要買什麼牌子最好?

個人推薦wacom,不但因為他是繪圖板製作的大廠,同時在國內也有知名的代理商。千萬不要去買到什麼蒙X手寫筆的...那是設計給打字慢的人使用的。另外在ptt的數位板有提到的某A牌繪圖板,聽說有許多軟體都不支援它的感壓度,SO...千萬不要因為價差就買了,因為繪圖板買了是可以用很久的。

2.wacom的繪圖板有什麼分別?

分graphire和intuos,graphire的感壓度是512階,intuos的感壓度是1024階,如果你有用過這兩者,應該就了解分別。不外乎是筆觸表現的細緻程度,或是畫筆線條感壓的區別。

3.graphire和intuos都有分好幾代阿,要買什麼哪一型號比較好呢。

基本上東西都是越新的越貴,所以能力比較不能負擔者,可以考慮買二代或是一代的產品,就後續發展來講,使用USB介面的連接器比使用com序列連接更為普及。

4.用什麼軟體來搭配繪圖板呢?

大家最熟的軟體就是photoshop,但是如果論表現繪圖的真實感,本人推薦painter,而現今如動畫軟體flash也支援感壓,可以讓你的動畫更生動。繪圖板對於長時間使用滑鼠繪圖的人是一大幫助,因為它可以減少肌肉的酸痛,降低罹患肌腱炎的機率。

 

================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05年4月20日 星期三

從班展主題看藝術在師院體制的無奈

今天九點開始的圓桌會議討論到關於班展主題的事情,從原本的題目:創世紀到現在的十二分之五。

美其名說是班展,但是參展人卻不到一半,用十二分之五來代表本班人數與參展人數的約分數,其實算是一種十分諷刺的策展主題。

又,整個展覽的主軸圍繞著蘋果,用平常的思維來看,蘋果的主題似乎很合乎一般人的喜好。

很可愛,很甜美。

但是從我的觀點來看,卻又如同候孝賢的電影一般,蘋果的滋味卻帶點無奈,帶點自嘲,甚至帶點代價的味道。那點無奈是沒有方向的無奈,在師院體制與藝術的抉擇之間的無奈,由現今的師資培育法所延伸的無奈,由幼年人口數越來越少所發出來的無奈。那種自嘲,是藝教系定位不明所發出的自嘲,是技術與創意間彼此衝突選擇的自嘲。那種代價,是創作與教育選擇之後,所要面臨結果的代價。

蘋果在這邊的表徵,恰似以往的傳統社會與現今社會的對照。有許多人是心甘情願進入師院來就讀嗎?他們具有教育的熱誠嗎?我們可以放心的把小孩子教給他們嗎?

以前的蘋果一顆可以換四斤米,現在的蘋果一顆不到十幾塊錢。老師的地位正如同蘋果一樣,一旦這個需求越來越飽和,我們念師院的定位就在哪裡呢?

十二分之五的蘋果,在今天,正代替我們的嘴巴,發出了這樣一個呼告。

...

紀錄片雙年展回顧~你所不知道的死亡

一個死亡的現場

這部片子將美國每天發生的案件真實的紀錄下來
當臭味傳出的時候,往往死者才被人所發現

死去的人,如果死的有一段時間了
他的面容是模糊的,蟑螂跟螞蟻將會啃食他的血肉

驗屍部的人會先檢查死者的身分,了解有無加害者
是否為自然死亡,會查驗所有相關的物證
如果死者目前找不到親屬,他的屍體將會被存放一段時日
如果他沒有親人,那他將會被放入殮房,直到火化

死者的存款,將會被收入殮房的費用,驗屍部的費用,驗屍官的費用
他的物品將在拍賣場上被人用低廉的價格買走
他的文件,他的照片,將會被碎紙機無情的撕裂
所有拍賣收取到的金額,將會納入公庫,直到有人來領取
雖然這個可能性很低

屍體被層層包裝,並加裝上紙盒
就這麼推進去,被火所焚燒
在焚燒的過程中,不時的還有棍棒去翻動,將大的骨頭壓碎
最後全部倒入如果汁機的機器成了粉末

過了許久許久,沒人領取的骨灰,會一批批的拿去一起埋葬
一千五百多盒的骨灰,全部倒進一個坑中,骨灰飛揚。
名字會被遺忘,因為記得你的人都已經死去。
回憶會被遺忘,因為沒有什麼東西可留存的。

剩下的是什麼?

大家過著自認為的好生活,有大量的財產,有美滿的婚姻。
美麗的容顏要面對歲月的考驗。
到老,終究要歸於塵土。

人從土裡來,從土裡去。成為了植物,動物,人。

沒有人會記得。

沒有

========================================================

        這部片子是我去紀錄片雙年展的時候,所看的第一部片子,不知道是這部片子真的拍的太好了,還是題材太吸引人了,讓我後續幾部片子反而感觸沒那麼深刻,其他看的片子還有片體鱗傷,大峽谷,瘋狂詩情等等。

托托小英雄,人生如戲。

鏡頭一開始描述著湯瑪斯思考如何殺了艾非的過程,充滿了驚悚,以及一種類似偏執狂的意念。湯瑪斯的出生充滿著災難,他意識到他並非爸媽的親生小孩,不同於他姊姊,是父母愛的結晶。而一方面他嫉妒艾非擁有富裕的物質生活,但是他又割捨不下與家人相處的美好氣氛,所以,他是充滿著矛盾的。

後來,即使他遇到了貌似艾莉絲的依芙琳,他仍然沒有辦法從過去的痛苦中站起來,但畢竟艾莉絲與依芙琳是兩個不同的個體,終究造成這段戀情走得痛苦而終至別離。另外,湯瑪斯的弟弟在片中被塑造成一個弱智的人,看似好像是他們家的一個負擔,在旁人的眼光中則成為笑柄,但是我覺得他是所有人物中思考最為清楚的人。誠如湯瑪斯的弟弟所講的:「現在的時間如同昨天這個時候一樣。」光陰是不停留逝的,如果人只會活在過去,而忘記去顧慮到現實生活,那人活在當下就毫無意義可言了。

湯瑪斯的姊姊艾莉絲是他理想中的女性,但是受到一種對亂倫的恐懼,所以他雖然有佔有的慾望,卻帶著不安。艾非出現,讓他的嫉妒心以及佔有慾更加的劇烈。以至於艾莉絲為了證明他對家人的愛,而葬身火場。而這可以了解到,人的慾望是不容易滿足的,坐東望西是通病。但是如果沒有知福惜福,你失去的卻往往更多。整部片子用了非常童心的觀點去描述托托如何去追尋他失去的東西,這種行動的結果可想而知,往往是騎驢找馬。但是苦苦追尋之後,我們又得到了什麼?人一生汲汲營營不就為了名利兩字?但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停下腳步好好的思考為什麼追尋的意義?湯瑪斯這樣急欲想要搶回艾非的一切,卻到最後才發現自己這樣做是沒意義的,所以他選擇讓這個痛苦的過去昇華,還是為了對過去的自我做一個了結?我想,各佔一半吧。

最後片尾又用一種非常輕鬆愉快的調子做結,倒是跟湯瑪斯的一生做了個對比。我想導演主要還是要描寫人內心所擁有的夢想層面吧,從孩提時代就擁有的夢想即使沒實現,但是應該仍是深藏在內心的。藉著湯瑪斯,我們看到了一個人對他夢想的執著,或是對人生目標的一個追求。出生到老死,宛如跑馬燈一般,雖然最後面湯瑪斯用一種雀躍性的歡笑、狂喜來宣布他的死亡,但是卻是蘊含著一種悲哀的。倒是讓人體認到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場戲子,曲終人散。

2005年4月19日 星期二

弄了一整天的結果...

禮拜一的晚上我爸跟我,中華電信的員工打電話來問有關於網路升速的優惠,為了怕是奇怪的詐騙集團...所以才上網查看了一下,沒想到這個優惠活動還是真的勒 = =。當下就升級成8M的速率,雖然目前來看網路也沒快多少啦...。

剛剛看了一下BLOG的相關資訊,真的頭很昏。我覺得我跟程式設計真的是沒緣,就算用FLASH也只會用MX版用的點選式語法,MAYA的MEL更是頭大orz...

然後我剛剛看了一下,才發現我的基本資料忘記改過來了,因為這個網路帳號是用我阿媽的基本資料...XD

聲明一下好了,我是男生喔。

為什麼要投廢票?

難道就只有一號或是二號?難道就只有是或否的選擇?當一個班級不再是班級,當一個團體不再具有向心力,當我們不肯再為共同的目標奮鬥,我想問,我們真的是在同一個班級裡面嗎?

我只是常常想,這種情況,我們應該要如何撐過畢業製作?
要如何面對校外的實習?

以後找到工作要怎麼跟別人共同合作?

要怎麼在這個惡劣的社會中生存?

難道我不能投下廢票表達我的意見嗎?當我覺得真的是孤臣無力可回天的時候,我不能在這邊發出我無奈的自嘲嗎?

==================================

結果...第一篇文章出奇的沉重。

當然,還修飾了一些不雅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