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0日 星期一

台北數位藝術節:轉瞬即逝的靈光

雖然說此行本不在計畫之中,但是這個計畫之外的計畫可以說是一點也不浪漫、也不有趣。首先談到的是展場的動線,原本進入中山堂之後預估會有什麼奇怪的驚喜等著我們,倒是繞了一段路程之後才發現展場在另外一棟建築,兩棟是不相連的。出了門口,才發現不甚醒目的標示牌,還有地上用紅色麥克筆寫的十分粗糙的引導路線...。

很難想像看似花大錢印製了如此漂亮的活動手冊,卻在這些小細節上如此輕率的帶過,而現場並沒有足夠的工作人員來處理這類的事情。如果將之歸咎於經驗不足,我也真要佩服北市文化局花錢可以這麼兇猛。

雖然有這些不好的地方,但是部分藝術家的作品的確是讓人十分激賞。

Theo Jansen的「物種原始」發揮了一個藝術家令人驚嘆的創造力層面,然作品卻宛如一個大型的廢棄物,在其中透露出一種似骨骸般、遠古時代的味道,作品氛圍結合了現代與古老的元素。

鈴木太朗的「水幕」則是呈現了一種日本禪的意念,透過不斷上升、排列有序的氣泡,帶領觀眾進入一種寧靜的未知場域。

Kaffe Matthews 的「聲音床_台北」對我來說算是一種比較不好的睡眠體驗,不然說實在話,睡習慣木板床的我,還真想躺上去睡一覺。

Paul DeMarinis 的「雨舞」互動聲音裝置,則讓我想起台式電音舞曲,即使撐傘還是會被淋濕。表現的方式的確有趣,若是規模更大的話感覺會更有趣,例如做成水舞的模式。

黃心健的「拂拭」讓我想起了六祖慧能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黃心健近期作品呈現出一種宗教的意象,在數位藝術的領域中算是一種比較明顯的文化特徵。

曾偉豪的作品少了明顯的說明標示,雖然說去看過北美獎的可能知道,不過仍舊淪為一種奇怪的塗鴉牆。

這次還有台大PTT的網路藝術作品,不過說什麼為了保護個人隱私而把所有的ID都轉成代號了,但是也不講怎麼轉換的,反而讓輸入的人試了半天,卻找不出一個代號可以顯現出關係圖,算是嚴重的敗筆。

其他諸如沒有明顯的標識或是說明,抑或是作品出現問題沒技術人員可以支援,還是互動類的表演太過於集中於某幾天的區段,都是這次數位藝術節應該檢討的地方。

關於目前聲響藝術如何搭配影像的問題,仍舊是需要解決的,究竟我們聽的是單純的聲音,還是需要搭配上如電腦播放音樂時會出現的視覺效果?聲音類的互動是否只是單純的擷取聲波,再靠程式跑出一連串的效果來呈現?台灣的數位藝術發展是否真能如政府發展高科技產業般的順利?

如同隨行友人的疑問:「活動手冊所說到的:『台灣是全球高科技發展的重鎮』,但是活動手冊講到的藝術家竟然沒有一個是台灣人。」

只希望,這靈光不是這麼快就消逝了。

2006年11月13日 星期一

終於從山口回來了!!!

感謝二太子、感謝大家、感謝所有好心的日本人,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所以就謝天吧XD!遊記什麼的就等我先休息一段時間再說吧   = =,累死人了。

2006年11月2日 星期四

有心人士一直都有心

出發前,一切都看起來十分平靜,至少就我們來說。

有人要拿這個活動來做文章,還是雞蛋裡挑骨頭,都沒關係。

反正我要飛了,再會,看似渾沌的一切。

最近都沒時間寫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