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31日 星期六

2005年12月25日 星期日

西線無戰事?「內」戰再開啓?

西線無戰事?「內」戰再開啓?
「防空洞」、「西線無戰事」、「2005美術創作卓越獎」的年輕勢力

==========================================================================

這一篇文章是黃海鳴老師在藝術家雜誌上替我們寫的藝評,因為我對防空洞這個展比較熟悉的關係(廢話!我是策展欸!),因此在這邊作一個後續的消息。不過剛刊登出來的時候真是傻眼,因為一堆人名都錯了,所以內文我稍微修改了一下,這是比較正確的版本。原始版本在藝術家雜誌368期的352頁。

==========================================================================

最近幾年,官方美術館中,大有歌舞昇平,前途看好的景象,但是在更年輕的學生中開始流傳著另一種聲音,這一篇文章是從此類零星的觀察開始的。我觀察的是我有大量機會接觸的學校環境,包括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私立東海大學、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等藝術學生的展覽的一些聲音,當然還包括一些他們認同的外面的聲音。

防空洞
學校: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系、研究所
策展:大三學生林旺廷

黃大奎的作品材料都是撿來的,在蒙娜麗莎的微笑複製品上加了希特勒的小鬍子、小丸子的三條線、哈利波特頭上的神秘傷疤,以及用英文寫的「快樂˙爛人」。另外還有瓷器洗手台,並用書法寫了「賤招」兩個字。旁邊還加上了一幅女性陰部特寫的油畫,指甲上畫了美國國旗的手指將陰部粗魯的扳開。強調一種由廢棄物拼貼所構成的在地貧窮邊緣文化,一種遲來的或是持續的台式達達、台灣龐克,簡稱台客。

林旺廷不知道從哪裡撿來一了一堆也許是失敗的,但絕對是嚴重損壞、爛兮兮的黑白照片,內容是群像,用夾子像曬衣服、曬舊書似地將這些照片掛出來展出。這比較像是災難現場的遺物清點,透過遺物清點,再創生命。

陳彥豪用克難的材料作成一個絞刑架,一個精緻的陶罐子已經掛上去了,而另一個還站在台上。另一件作品是一張腐爛傾斜的公園椅,一把用合板製作的星形吉他放在上面,應該很炫、很流行,但卻保持粗糙、殘破、骯髒,這裡面反對的面向還相當多。

連寬益的作品是一整個牆面的巨大彩色塗鴉,上面的圖案實際上用一個像是日本字的圖案反覆排列而成。它來自中國,經日本將其轉變成另一種文字,再從日本傳到台灣,並在網路上被當成人的面孔來使用。連寬益作品就是以這個字的反覆所構成的「外來的」、「數位化的」、「非人化」的新都市景觀。

黃子於在潔白長方形整齊展場的另一段出口,塞滿了漆上非常討喜親切、蘋果牛奶色調的展示台座,這些東西好像是從外面不斷湧進地下室並且堵塞了出口的大眾文化,或許還包括學校的無用課程,因為作者在其中的一個台座上放了一個玩具,以及一堆與學生課程有關的表格。

這個展覽呈現了一種可怕的荒涼感,以及一種反體制、反商業的感覺。其中的研究生黃大奎常常提到他為什麼不是生在充滿衝突、抗爭的時代?這不只是懷舊,而是因為革命尚未成功,還必須以更細緻的方式持續,就像梅丁衍,他也在作品中用過這幾個字。這個展覽用在引進「衝突」來「防止空洞」。

2005年12月10日 星期六

防空洞中的防。空洞

"Happy Rotter-快樂爛人"黃大奎於防空洞藝廊上的塗鴉字樣

=========================================================================

地點: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臺北市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防空洞藝廊 (進校門左轉直走)

交通:捷運科技大樓站,公車235,15,18,52,和平幹線

展期:12/5~12/16

參展人:林旺廷,黃子於,黃大奎,陳彥豪,連寬益

=========================================================================

防 空洞:

這個展覽計畫從無到有是一連串意外,因為檔期安排的關係,促使我們臨危受命,要去將這個空間 "填滿"。因此在策劃的階段帶著一點諷刺,甚或是玩票性質的心態去做,因為展間的空洞令人焦慮,因而想用作品去填滿這樣的空洞。然後這樣的行動其實是有點無奈的,因為在這個填補的過程,間接也造成一種填塞的焦慮。就我的觀察,防空洞作為一個閒置空間再利用,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也就是在校內的展演活動基本上還是處於一個封閉的型態,一個只存在於藝術系學生認知的空間,所以在校內辦展演活動基本上只有自爽。所以"防 空洞",這樣的行動,是否真能防止它空洞,抑或是造成另一種空洞?對照當代一些展覽,這些展演活動,是否真有其意義性存在,或者也只是為了填塞畫廊或是美術館的空洞空間?

=========================================================================

"smile" artist:連寬益

連寬益的作品利用最近網路上流行的繪文字作為創作的元素。囧,本是明亮光明的意思,但是其音卻和窘境的"窘"產生了關連,而囧在符號上看似一個苦笑的人臉,在這邊變成一個有趣的對照。

artist:黃子於

黃子於的作品利用箱子從空間湧出的動勢,讓人隱約感受到一股不安感。

"唱吧! 曾經的我" artist:陳彥豪

陳彥豪的作品利用現成物營造出一股頹圮的氛圍,作品中透露出他個人對於消費文明的廢棄行為做出的一個反思。

"時間˙斷片" artist:林旺廷

林旺廷的作品呈現他的撿破爛心得,作者企圖用洗壞的照片作為一種新的攝影視覺。

artist:黃大奎

杜象已經做古,但是他成為了所有前衛藝術家的守護神。這個作品究竟是對杜象致敬,或是對所有前衛藝術的嘲諷?

==========================================================================

後記:

話說,前幾天知名的藝評家黃海鳴(他是我老師)找我們,說是要針對這個展覽和他看過的幾個學生的展覽做一個評論,將要登在藝術家雜誌上。唔...是褒還是貶,就看著辦囉~~囧。

2005年12月2日 星期五

我覺得...我一定是受到詛咒了...

這不知道已經是第幾次了,連續好幾個比賽同時摃龜。

我承認獎金或是獎品的確是一個極大的誘惑,哪一個人不是為此而參加的。

但是我要的更是那份受到認同的感覺,而這個感覺一直得不到滿足,就像慾求不滿的人一樣,那種心癢難耐的端點就像快炸開一樣。

我覺得受到了詛咒了,一個關於看不見方向的詛咒。

或許試著沉澱一段時間吧...我對這種事情可能還沒看這麼開...

終其一生,有哪個人不是為著名跟利兩個字呢?

但是是否能真正放下?

時序凝結-不成熟的策展論述

日本有個著名的童話故事:浦島太郎。這則故事描述著浦島太郎在經過龍宮的一番遊歷之後,當他回到人世時,轉眼已經過了三百年;多年之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告訴我們當速度接近光速的時候,人類將能到達未來世界。這些事情都告訴我們,對於人類來說,時間的操控一直是我們遠不可及的夢想。然而,像這類事情,其實在我們生活的週遭一直不斷的在變化跟發展。


在陳界仁的作品「八德」中,有這段陳述:


「2002年因為拍上一部作品,偶然認識因資方惡性關廠,而失業的聯福製衣廠女工,在聽著她們與資方長期抗爭的歷史時,讓我回想起小時候,當住家附近第一間加工廠成立,與鄰居們爭相去看那新穎巨大廠房時的情景。那之後,鄰居、家人、自己都曾紛紛的進入不同的加工廠,為加工產業服務,這幾乎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生命歷程。 90年代以後產業開始外移,越來越多的資方,在拒付退休金與資遣費下惡性關廠。至今聯福製衣廠的女工與其他許多關廠勞工一樣,他們的問題依舊懸而未決。因為去年偶然的相識,我邀請了聯福製衣廠的成衣女工,回到已經關廠7年,她們工作了20幾年,如今荒置的工廠,拍下這部短片。」


所謂的時序,簡而言之就是時間的順序。時序凝結代表的是時間的暫停與終止。在後工業社會演變的過程之下,萬丈高樓平地起,從美國的帝國大廈乃至於現今台北的101,摩天高樓的高度不斷的往上攀升,而可預見的就是週遭地區的不斷矮化。所以在這邊,時序凝結象徵空間的差異化造成的時空落差。都市文明造就的疏離不只建構在城鄉的差距之間,也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邊陲化不只體現在城市與鄉村之間,更可以在許多城市角落發現。工業的大量製造以及經濟產能的提升刺激了人們的大量消費,自身的人格特質反而被這些消費文化不斷的覆蓋;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對自我的認同反而逐漸的受到威脅。


台灣正處於一產業外移的階段,戒急用忍已經屬於過去式,兩岸三通已經具體的在實現當中。在知識爆炸的現代社會中,我們要如何面對大量片面、斷裂的知識填塞造成的思考空轉?面對極端複雜的外在,我們要如何調適內在產生的誤差?時序的凝結並非一個危言聳聽的辭彙,而是一個生活在都市文明的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究竟大量的資訊以及科技的進步帶來的是一種新時代的便利性,抑或是將無法迎頭趕上的人打落入時間牢籠的陷阱?

=========================================================

被批的亂七八糟的策展論述,放在這邊...大概是希望重新被批一次吧XD

2005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小心門號促銷!!

怎麼我最近總是碰到這種事...

我今天一早起來就接到一通電話
說是要送我一組跟原門號相近的門號號碼
然後可以讓我好禮四選一,
什麼2.1聲道家庭劇院組或是電子鍋的...
如果我都不要的話就送我旅遊招待卷

一開始本來是不疑有他
因為之前看到板上好像有人說這應該是官方的...

剛睡醒,腦袋還沒醒
傻傻的報了身分證字號跟家裡電話地址...orz
(奇怪,我怎麼會答應他的...)
然後他就說要把門號用宅配方式寄送到我家
請我準備身分證跟健保卡的影本

後來掛斷之後
我打去客服問
他說現在並沒有這樣的促銷方案
有可能是一般通訊行的手法

嚴重一點可能資料可能被轉賣或是做壞事...
雖然目前已經報了那些基本資料了
不過證件影本還沒落入他們手中
不知道會拿去幹麻就對了......機車

現在就等我的後續發展吧
不過我後來打去跟他說目前比較沒需要新門號
不過他還是死纏爛打的...

可能等等把他設定為拒接電話名單吧

再來,好像這種電話會在環境音裡面聽到許多打電話跟電話響的聲音
請不要被矇騙了,我大概就是那時聽到這個聲音才放下一些戒心
這些聲音只不過為了要營造一種大型客服的錯覺

可是後來仔細想想,
一般的克服人員大概都是用耳機麥克風跟你講話,
雜音進入的可能性是比較低的

所以以後請大家要多多小心阿!!!
現在的手法真是不斷的進步阿...orz

2005年11月9日 星期三

MSN對話二三事

這是一種不斷逃離的過程

國中的時候想要逃過高中聯考

高中時想要逃過大學聯考

大學時想要逃過進入社會的期限

其實總歸來說

人都是不想長大而已

=======================================================

其實單純也是一種幸福

看的太多,知道的太多,有時也是一種沉重

=======================================================

智慧帶來的是更深沉的荒謬,有時全知全能,還不如無知還來得好;

如果死亡的選擇在殺與不殺之間,他殺比起自殺來得更果決有力。

=======================================================

經過一連串的事情之後,事實證明,

人依附在團體之下是無可避免的,這是在被納入社會之中所需要的一個過程。

在此,團體意識的優先已經掩蓋個人意願的優先,多數的民主暴力。

雖然我們的教育告訴我們要取法多數,尊重少數;但在為了節省物力資源之下,少數的被掩蓋是一個必須且野蠻的做法。

自我的本質因此被隱藏於大量的外在條件之中,我們無得窺知。

因為在這個城市裡面,我們已經悄悄的將自己委身給其他人做決定了。

我們的聲音呢?

有誰聽見了?

2005年11月3日 星期四

型男的大便聽說也很性感

話說我今天心情幹到爆,來逛yahood看到這篇新聞
http://tw.news.yahoo.com/051103/195/2hln0.html

恩,正巧讓我這個醜男心中的怨氣完全釋放,
戰鬥指數爆點,讓我回歸到寫膜中魔策展評論時的瘋狂批。

===================================================

格調跟品味根本就是個屁!
那只是為了維持這個大型流行工業運作的弔詭條件。

藝術在於生活的實踐,
以及對生活的感動跟自身生命價值的思考。

買香奈兒跟古馳的包包不會為你的生活帶來什麼風采,
當代設計與商業結合的目的在於造就一個新的個人標識以及文化上的假性階級。
藉由廣告的誇張以及宣傳,將消費者引入一個不明究裡的迴圈。

很多人穿得像宮殿,內心都像大便!!
如果不能明白這個道理而任由廠商剝削,
自稱什麼時尚,什麼格調品味,都只是自我滿足跟欺騙!!!

人有衣服穿就不錯了,好一點的就是不太難看的衣服。
僅僅這樣就足夠了!! 除非你要把vivinne華麗宴會裝穿到街上去!!

就讓那些被扒皮的媽多在伸展台上盡情的逗弄我們的視覺吧~~
或許有人感覺這樣比較爽?

2005年10月29日 星期六

幻覺入夢

幻覺入夢


虛妄的夜裡我在阿薩拉之塔望著,

繾綣扭曲的樹漸消逝,哀愁漸遠去。

我如何把幻覺變成可觸及的想像?

我唯一的手漸漸飛翔...

那沉寂已久的傷卻像流沙

漸漸陷入沉思裡。

望著虛妄的夜,

我遺忘了一切...

2005年10月25日 星期二

話說這個作品是為了比賽而做的,

我很多的作品都是為比賽而做的...。

就稱呼我比賽魔人好了,

雖然常常摃龜 = =...

 

老師說阿,我的作品不錯,可是還不夠好

我要積極找尋好的那個面向了。

 

這個作品做的還蠻倉促的,有些音效沒配好,

不好笑就見諒囉 ^^

2005年10月17日 星期一

團體輪姦

講台離我好遙遠
下面的眼神一個個迷濛

我不知道是否來到外星球
只知道現在我為魚肉

開始了!開始了!
那一管管的嘴巴發出響亮的爆炸
被射中的人滿臉的濃稠

互舔

只知道在這種情形之下
我只能如A片般的發出虛假的呻吟

今天

我被輪姦了

2005年10月9日 星期日

灰色生涯

我從一開始就知道,團體不是我永遠待下去的地方,

脫離團體,同時意味著相處時間的越發短暫。

在那一片模糊的黑與白的交界中,我試圖掙扎,

不過那令人退縮的泥濘卻不住的將你往下拉。

今天看到一個聚會消息,我撇了一眼,

可是心中卻忍不住想到:"為什麼沒有邀請我?"

隨即這個想法馬上又被平復,我對這個念頭感到好笑。

似乎我沒對任何人付出真心,所以怎能奢求回報?

我仍舊會繼續游走在這個邊界

我得到了許多,也失去了許多,不是嗎?

至少別人從我這邊倒是一點都不少的全部奪走。

2005年10月7日 星期五

拖著步伐
溼透的衣

擰乾的汗水
疲乏的眼

我在陽台上觀望天空的彩霞

失去了光
那迷人的糖衣就變成攝人的深沉

朵朵壓在心中
喘不過氣

最終
那雲也就只是一團黑塊。

失去了光
也不就只是團黑塊

一團黑塊

黑塊

那絢麗的色彩終究也不過是個假象。

什麼時候我才不再跟自然作對
什麼時候才能跳脫出這個框架

回歸自然的本身
回歸道

然後反省自己

2005年10月6日 星期四

關於畢業展覽的一些方向...

一.活動性質的展覽容易造成焦點的模糊。
二.大家在活動性質的思考上會被比較經典的例子限制住,如大賣町是個成功的活動例子,現階段對於展覽沒有太多見識的我們容易被其所牽引、干涉 (也就是走入群眾與之交流的活動模式是否是大家想要的展覽型式?)。
三.議題式的展覽難度高,聚集的力量大,但也意味著我們的作品方向要全盤被主題所推翻。
四.如果真要做議題的話,我們關注的焦點又在哪邊?


綜合以上幾點與小組溝通討論之後,也許不會干涉到作品性質的議題性展覽對我們或許是個另外的契機。什麼是「非關作品性質的議題性展覽」呢?以本次大四之前的主題來講,能拿來討論的有:「made in Taiwan」,「(綜藝)團/藝合團」,「切片」,而此次他們的新主題「閒置黑心藝術展」也是相同的類型。前者,比較趨近於像班展主題的命名,也就是對於展覽作品的多元性予以包容,並且用這個主題對大家的作品進行概括,雖然是作品性質迴異的聯展,但同時也認為每個人的獨特性都是不可忽略的。而後者又更進階了,「閒置黑心」從現今的一些社會問題來切入,對於閒置空間或是對於藝術生態重新做一個反思。


「也就是說,我們的主題可以不影響作品,但同時對於現今的一些問題,諸如環境生態、民生問題、創作心態,以致於社會體制可以重新產生一個關注」


舉外校的例子來說,北藝大「表面功夫」畢業展主要是對於創作心態的一個重新反省,對於存在於環境中的種種規範,是否自身也是在做一種「表面功夫」?而市北師的「來擲茭」主題則是對於學習藝術的困難性以及難以理解的層面發出一個自嘲,認為在不確定的藝術世界中不如以聽天由命的心態來從事藝術活動。另外,大四顏亦慈學姊也提出一個有趣的題目「打嘴砲」,用這種詼諧嘲諷的心態來對於畢業製作衍生的諸多現象做出一個批判;已畢業的黃大奎學長與陳楷仁學長則想出國北師「沒什麼」的主題。

在聯展的前提之下,參加展覽的人同時是藝術家,也是策展人。因此對於展覽主題的訂立我認為由大家共同來集思廣益,比起獨立的策展論述更能具有包含眾人的能量。

2005年9月18日 星期日

佛洛伊德:圖騰與禁忌 摘要

亂倫的畏懼

1.對圖騰禁制的破壞將招致族人的報復或是懲罰
2.相同圖騰的族人不得通婚的外婚制度

圖騰部落有時候會分化成不同的氏族,而氏族又分化不同的次氏族,此乃為了避免亂倫而衍生的制度。

禁忌和矛盾情感

禁忌(taboo)代表了兩種不同方面的意義:首先是崇高的,神聖的;另外一方面,則是神秘的,危險的,禁止的,不潔的。


"觸犯禁忌的人,本身也將成為禁忌"(ex:觸犯禁忌的人將會導致其他人產生對他的"接觸恐懼")


禁忌的來源是歸因於附著在人或鬼身上的一種神秘力量(馬那),他們能夠利用無生命的物質作媒介而加以傳遞。

通常的禁忌又分成如下的三種:

1.對敵人的禁忌:例如說請求被殺的敵人息怒,或是從事贖罪和淨化行為
2.對統治者的禁忌:對統治者的禁忌不只代表保護,也代表一種監視
3.對死人的禁忌:不准和死者接觸,對於死人的禁忌會如傳染病般的蔓延。(如上所說的)

在本能欲望沒有被消除之下,禁忌產生的禁制只是將慾望壓抑,而沒有將他消滅。禁制和本能都繼續存在著,在本能與禁忌衝突的過程中,產生了如強迫症般的病症。(一些強迫症的病例起因來自於幼年期的壓抑,在心理衝突的過程中產生了記憶缺失:健忘,因此患者常常忘記產生病症的動機,但是仍然不斷的進行一些重覆性的行為,此乃為了平衡此種衝突作用而產生的一種替代行為)

禁忌必然具有激勵人們的矛盾情感和誘使他們去破壞禁制的特質。
"觸犯禁忌的人,本身也將成為禁忌":這也是為了避免其他人模仿的緣故,以免造成社會制度瓦解。

在對死人的禁忌之中,產生的一些強迫性病症道出了患者對於死者死亡的一種強迫性自責心態;其中的理由可能是:患者對於死者的死亡懷抱著潛在性的期待,而這種期待在死亡發生的瞬間轉變成自責。對於這種期待患者產生了一種防衛作用,宣稱死者會傷害他們,因此避免和他們接觸,此乃一種投射作用;因為此種作用的影響,他們對於心中產生期待死者死亡的懊悔因而減輕。


精靈說,巫術和思想的全能

1.在人類的歲月中產生三種對自然的解釋:精靈說,宗教說,科學說
2.靈魂的觀念是整個精靈說體系最原始的核心,此說相信無生命等物皆有跟人同樣的靈魂
3.精靈說產生了兩種控制他物的理論:巫術和魔法


巫術:本質上以對代人的方式來影響靈魂的做法,使他們息怒或服從命令(ex:用喧嘩和喊叫的方式來驅逐靈魂)
魔法:採取一種與日常生活心理不同的特殊方法影響靈魂,並不顧及靈魂的存在或其性質(ex:找出姓名並以強迫的方式驅逐靈魂)

在精神分析上,精靈和巫術的操作過程中,代表著為了將心理想得到而無法得到的事物利用心理機轉來加以實現(思想全能) (ex:祈雨)

圖騰崇拜在孩童時期的重現

圖騰不只是一種宗教信仰,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結構。在佛式的精神分析中,圖騰是父親的影像替代物,從這邊暴露的小孩對父親的矛盾情感:伊底帕斯情結。如果說圖騰動物代表著父親,那麼圖騰觀的禁忌:禁止殺害圖騰動物以及和相同圖騰的婦女發生性關係意味著伊底帕斯的情結(弒父娶母)。

而在某些祭典中允許屠殺圖騰動物,原始民族認為圖騰動物的食用能讓他們得到和圖騰動物相同的神聖性 (如同聖餐禮,藉由分食代表耶穌基督的麵包來仿同他得到認同和聖潔)。在這邊發現的矛盾情感是:兒子殺害父親,但是潛意識中父親成為不可替代的形象,因此演變成藉由祭典分食圖騰動物來增加對父親的認同。如果將之延伸到基督教神話:藉由人類的血債血還觀念,那麼耶穌基督要犧牲生命才能獲得天父的寬恕,那其可能犯下謀殺天父的罪名。而兒子進而取代了父親的地位,列為神,因此可以說基督教延伸早期的圖騰觀念,將父親角色刪除以及掩蓋。

結語:這邊只是內文的一些摘要,本書內容不錯,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來看。

佛洛伊德:關於文明,文化以及現代人

人生的目的由享樂原則決定

人的苦惱

1.自然界的壓力
2.自身肉體的弱點
3.家庭,社會,國家,人際關係的不安全性

人的逃避方式

一,藥物中毒:吃迷幻藥
二,控制衝動:如禁慾論者
三,昇華:自我提升
四,幻想:藝術乃一典型
五,脫離現實:如妄想症

幸福與實現幸福的不可能性

所謂的幸福只是一種暫時,過渡的,比以前更好的狀態。

追求幸福的方法

1.宗教:宗教是許多人投身幸福的方法,不過對於多數人卻採取同種教條方法,信者必將經過知性的萎縮
2.戀愛:愛人本身是一種防衛機制,因其可避免被愛的失敗。

文明

文明是一種人對自然的防衛以及人際關係之調整,所累積而造成的結果.制度等的總合

2005年9月8日 星期四

八十元的愛情

 


傍晚,餘輝如金,把天空鍍成織錦一般。臨海的一家肯德雞店裏,我倚著椅背,欣賞著落地窗外的風景。突然,耳邊傳來一個男人的溫和的聲音:“小姐,我們可以聊聊天嗎?”我嚇了一跳,有點惱的望過去,卻觸到一對清澈含笑的眼睛。

 我打量他,高大的身材配一張耐看的臉,穿著一身質地良好的休閒杉和長褲,給人的感覺得體而清爽,我唇角一彎,邪笑:「我的男朋友馬上就來了,你還和我聊嗎?」「當然和你聊了,因爲你根本就沒有男朋友?」他大方的坐在我的面前。肆無忌憚地盯著我說:「我已經注意你很久了,沒有女孩在等男朋友的心情會這麽懶散。」我露出貝齒,甜甜地笑了。這個男孩的精明讓我感到印象深刻,我愉快的和他聊了起來。

就這樣,我認識了安傑,一家電腦公司的工程師。我們第二次見面,他的手上捧著一束馬蹄蓮,用綠色的素紙包著,映著他深情如酒的微笑。

第三次在月亮升起時,他約我去海邊散步。海風漸涼,他用他的寬大的懷抱溫暖我。第四次我們在說笑間,突然,他俯下身,爲我細心地繫好散開的鞋帶。那一刻,我感動的對自己說:「我一定要和他戀愛。」

 與安傑戀愛一月後,我們做了愛,喘氣、激情退去後,我伏在安傑的胸膛,問他:「安傑,我不是處女,你會愛我嗎?」他撫著我淩亂的頭髮,就像在撫摸一隻可愛的小狗:「傻瓜,都什麽年代了,還問這麽老土的問題,我在乎的是兩個人是否相愛。」我快樂的從床上蹦起來,又撲了上去:「安傑,我真是太、太愛你了!」

第二天,我提著自己的行李,搬進了安傑的房子。我們開始了同居。

同居的日子如飽含雨露的鮮花,美麗動人。每天清晨,當陽光濾過白色的窗幔,我穿著居家服,穿著拖鞋,去廚房爲安傑準備早餐、煎蛋、烤麵包、沖牛奶,然後安傑起床。這個時候,安傑總會用用他沒刷牙的嘴亂嚷:「老婆,你真是這世界上最美麗最勤勞的女人了。」

幸福的就像空氣中彌漫的雞蛋牛奶味,香香的,甜甜的。

一天傑路過一家時尚小屋,小屋的門前掛著一個小小的粉紅色的牌子:「還你處女身,只要80元。」我嘻嘻笑著說:「聽說男人都有處女情結,彌補一下你的遺憾。聽說這東西,只要做愛前放在裏面,就會落紅,跟真的一樣。」

安傑認真的看著我:「小如,我沒有處女情結,你不用補償。再說,不是處女沒什麽可恥,拿那假的東西騙人才可恨。」

我又一次感動的像小狗一樣,把腦袋使勁往安傑懷裏鑽:「安傑,你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男人,我一定會好好愛你一輩子。」

與安傑同居的第60天,他帶我去南昌老家拜見了他的父母。在他的父母面前,安傑毫不掩飾與我的親暱,攬腰、摟肩,使明眼的父母一眼看穿了我們的關係。臨走時,安傑母親塞給我一個小錦盒,打開看,是一枚色澤久遠的祖母綠的戒指,

不知所措間,安傑的母親和藹的安撫我:「這是我們家的傳家寶,是傳給兒媳婦的。」安傑立在一邊,笑眯眯地望著。

戴上安傑家的的傳家戒指,我開始憧憬與安傑的婚禮。西式的教堂,簇擁的鮮花,及一對身穿著婚紗禮服的壁人,踩著音樂,在神父和祝福的親朋面前莊嚴起誓:「無論貧窮富有,健康疾病,我們不離不棄。」安傑則嚮往去海底舉行婚禮,身著潛水服,在海洋裏與無數奇奇怪怪的魚共舞。那種感覺,多妙!

9月,安傑被公司派往武漢工作二個月。我爲他收拾行李,我邊往他的行李箱裏裝剃鬚刀、男士面霜,一邊說:「安傑,我不在你身邊,你可要好好把握自己,別讓妖精勾去了。」安傑摟著我:「寶貝,你是我父母欽點的兒媳,有妖精我也不敢去惹呀。」


 安傑走了,偌大的房子就只剩下寂寞的我。生活猶如被抽走了陽光和空氣,沈悶至極。早晨醒來,身邊空蕩蕩的,便無一點做早餐的興致。晚上,不敢看那些恐怖的鬼片,因爲沒有安傑寬厚安全的懷可鑽。安傑的電話總會在深夜十點準時響起,親暱的稀釋著我寂寞的心。但思念如野草般瘋長,安傑離開我一個月後,我期期艾艾的說:「安傑,離開我了我才知道你對我有多重要。等你回家了,我們結婚好不好,我總有一種擔心,擔心時間會離間我們。」安傑心疼的說:「好,等我一回家,我們就結婚。」

 


我每天反反覆覆的數著安傑的歸期。下班時路過照相館,望著一幅幅照片裏的美眷,嘴角總會漾起傻傻的笑,過不了多久,我和安傑也會成爲一對畫中壁人。

安傑工作期前半個月,每天例行的電話時常會中斷。問他原因,他說工作即將收尾,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信了,囑咐的他多休息。臨了,撒嬌的說:「安傑,我已經看好一套水晶之戀婚紗照,很不錯,還有很多優惠服務呢。」安傑淡淡「哦」了一聲。安傑的淡然讓我閃出一絲不安。但很快的我又笑自己神經質。撫著安傑家的祖傳戒指,我幸福的對自己說:「小如,你快要做美麗新娘了。」

安傑回來的時候情緒閃爍不定,尤其不敢直視我的眼睛。直覺告訴我,安傑有事瞞著我。我咬著唇,克制自己不去揭安傑的心事。只要能和安傑結婚,他的豔遇,我可以隱忍。

我帶著安傑來到照相館。從試衣間出來,一身白紗的我猶如仙子,安傑看的呆愕了。我笑著挽起他的手臂,我與安傑終於定格成爲美麗無雙的眷侶。

我鬆了口氣。安傑繼續每天呆在電腦上工作,偶爾會有一些令他神色不自然的電話打來。我視若無睹,繼續籌備著我們婚禮用品。

安傑回家的第十天,家裏來了一位不速之客。安傑見了她,臉色刷地白了。我冷冷地望著他們,說:「你們談吧,我出去一下。」下樓時候,我已經虛脫的無法自制了。

我坐在小區的花園裏,亂亂的回憶那個女孩。細細柔柔,小巧如玉的臉上梨花帶雨,是那麽的淒怨無助,我的心口奔湧著巨大的痛,只怕,安傑的這次不是豔遇那麽簡單。

一個小時後,安傑發瘋般抱著她衝出來。近了,我看清楚了那個女孩,手腕上竟有大片的血。天,她居然割腕自殺!我驚訝地捂上自己的嘴。安傑沖上馬路,攔了一輛車。

女孩被搶救了過來,蒼白的臉,靜靜地打著點滴。她的手緊緊的握著安傑的手,弱弱的哀求:「安傑,你怎麽可以這樣對我不負責任?我求你了,不要抛棄我。」安傑吻著他無骨般的小手,眼睛裏盛滿了愛憐:「好,我不會離開你了。」我退了出去,那一幕,如刀般插在我的心間。

 安傑從裏面走了出來,說:「她睡著了。」我再也無法平靜,眼睛噴了火,逼視著他。安傑垂下頭,說了他們的故事。那個女孩叫紫竹,在武漢,他們在同一所大廈上班。電梯裏相遇多了,就成了一起喝茶聊天的朋友。他們認識的一個月後,有一個晚上,兩人在一起喝了很多的酒,就發生了不該發生的故事。

我流著淚,幾乎是吼著問他:「那你現在準備怎麽辦?要他,還是要我~~~~~」
 
安傑望著別處,說:「我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安傑最終決定與紫竹結婚,多日的相愛一朝化水,我失控般的揪著安傑的衣領:「爲什麽不要我,要他?」

「小如,你比她堅強,沒有我,你還可以活下去,可她不行,她太柔弱了。我放棄她的話,她就會變成一具死屍。」


「你是說她可以爲你去死嗎?我告訴你,我也可以。」我迅速的拉開皮包,從裏面掏出一把鋒利的小刀,飛快的向手腕劃去。

拿刀的手被安傑及時捏住了。安傑紅著眼睛,痛苦的說:「小如,你何必如此呢?她和你不一樣的,她跟我的時候是個處女。我一個大男人,總不能如此辜負一個清清白白的女孩。」


我「轟」地一下震住了,小刀叮咚掉到地上,回過神來,我狠狠地打了他一個耳光:「你不是說你沒有處女情結嗎?其實在你的心裏,處女還是高貴的更需要憐惜的,而我就活該遭你的抛棄的對不對?」

我收起了眼淚,義無返顧沖了出去。爲這樣的男人自殺,不值得。

安傑的婚禮在一個月後舉行的。那天,我跑到酒吧,買醉。往事種種已成過眼雲煙,,婚紗照自然沒有去取,祖傳戒指我也還給了他,婚照、祖傳戒指都套不住愛情。套住安傑的最終還是紫竹的貞操。喝到醉眼惺忪時,我在酒吧破口大駡,罵男人混蛋、僞君子、騙子。所有的男人都望著我,驚奇的,戲謔的,曖昧的,什麽眼神都有。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極像個殘花敗柳。

幾個月後,我去超市採購食物。轉了幾圈,竟遇上安傑和他的妻子——紫竹,他們在選購嬰婦用品。見了我,安傑臉色訕訕的,畢竟他對我還是有一絲愧疚的。略有發胖的紫竹偎著安傑,一臉幸福的笑:「我懷孕了,寶寶快三個月了。」「哦,祝福你們」雖然恨著,但我還是對他們擠出了一朵微笑。

趁安傑去收銀台的時候,紫竹告訴我:「安傑是個好丈夫,我懷孕以後,他不許我做一點家務。每天早晨,他都要爲我做早餐,還說要保證母嬰營養~~~」一陣痛漫了過來,安傑爲了她,重復我以前爲他做的事。

 與他們分別後,鬱悶無處發泄,便狠狠朝前飛了一腳。沒想到正踢中一部小車的尾部,報警器發瘋般的叫,嚇的我是落荒而逃。

幾天後的深夜,電話鈴尖銳的響。我抓過來,聽見了安傑慌忙的聲音:「小如,快過來啊,紫竹流血了,怕是要流産。」我一驚,穿起衣服衝到樓下開車。在路上,我煩亂的想,你不是恨他們嗎?爲什麽聽說他們有事,竟也緊張起來了?

 紫竹被我們送到了醫院,病房外,安傑煩躁的抽著煙。來來回回的走著怨著:「都怪我,不該讓她爲我沖咖啡。她懷孕了,怎麽能去沖咖啡呢?」看著他對紫竹的心疼,我狠不得沖上去喊:「只不過是懷孕而已,連沖個咖啡都不可以嗎?」但嘴上卻安慰他說:「放心吧,有那麽好的醫生,紫竹不會有事的。」


醫生出來了,說胎兒保住了。安傑長長的鬆了口氣。突然,醫生皺著眉說:「你們男人總是不懂憐惜妻子,她到底做了多少次墮胎啊,子宮薄得幾乎沒有能力保護胎兒。」我們同時呆住了。尤其是安傑,眼神空洞的望著醫生,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我走出了醫院。濃濃的夜色,我真想放聲大笑,那個紫竹可是第一次爲安傑懷孕啊。但心頭暗湧,更是晦晦的酸澀。我想起當初與安傑走過的那個時尚小屋,「還你處女身,只要80元。」那個紫竹,精明的只用80元,就毀了我與安傑的過去和未來。原來愛情,有時脆弱的只值80元

後記:

本小說是從大陸的一個論壇轉載的。


有時候需要一個人,在寂靜的夜裏,
傾聽那心的碎片飄落的聲音,
那不是我傷心的哭泣,而是剝落過去的憂傷,
讓時間舔舐自己的傷口。

 

 

 

 

 

2005年9月6日 星期二

圖騰與禁忌

摘自:佛洛依德,圖騰與禁忌一書

禁忌之所以為一種禁制
就是因為它是每個人都極力渴望的東西

因此當觸犯禁忌的時候必然有懲罰降臨
此乃為了避免其他人群起效尤

由這點看來其實很多事情
都是我們極力想要去做的
例如亂倫 毆打死者 強姦他人等等

================================

如果回歸到現實的原點
在沒有法律以及世俗道德的規範之下
人類在其地位上是否真有如此崇高?

而在現今的法治國家中
犯罪等等情事仍然曾出不窮

這是否間接反應了
人的劣根性是無法被禁制所根除的?

2005年9月5日 星期一

越來越厭煩了...

對那種漫無目標的談話越來越厭煩

厭煩你總是要跟我作對

厭煩你總是要燃起我怒火的玩笑

越來越厭煩每天上逼就是看人家的心情心得

厭煩火氣大的人怎麼這麼多

厭煩打筆戰

越來越厭煩作品的新意越來越低

越來越厭煩做討好人的東西

厭煩做不成自己

今天流了500c.c.的血

用血把這些情緒洗掉吧

2005年9月2日 星期五

以屍體作畫...Joel-Peter Witkin

Joel-Peter Witkin

攝影師 Joel Peter Witkin 從小生長在紐約布魯克林貧民區,六歲時目睹一場車禍,被碾的小女孩的頭顱滾到他的腳邊,這個童年經驗影響了他日後的創作,所有的作品都是在探索暴力,痛苦,死亡,指向畸形人和人類的病態。

有記者問他:為什麼不願意拍些清純的東西?是覺得那樣濫俗嗎?他說,賞心悅目的事情很容易做,但就像用自動相機,我無法得到滿足。

我的作品是處於趨向光明的需要,但必先經過黑暗。

 

殘缺破碎。黑灰交錯

JP Witkin 試圖用鈍重的視覺衝擊解釋玄妙的哲思。正如他所說,趨於光明的需要,我們首先得經歷黑暗。他的震撼的攝影作品組成了一恐怖和怪異的畫廊:不幸的畸形人,活的或死的,忍受著各種身體怪異的痛苦。像繪畫一樣,他們放射著崇高的美,並讓Witkin 成為世界上受最高評價的美術攝影家。

 

相片集

請注意:

Joel-Peter Witkin有大量以屍體為素材的攝影作品,畫面極美而震撼,若會感到不適者請勿觀看。

http://www.correnticalde.com/joelpeterwitkin/
http://www.zonezero.com/exposiciones/fotografos/witkin/jpwdefault.html
http://www.art-forum.org/z_Witkin/gallery.htm
http://www.edelmangallery.com/witkin.htm

 

訪問

http://photographerinterviews.ifihadahifi.com/2001/witkin/

 

這篇是我在ptt輔大應美的板上看到的,原文出自ptt - photo板。

 

後記

我認為藝術作品,尤其是繪畫來講,是構築在一個死亡的美感之中。尤其是肖像畫,畫中人本身已死,但是畫面仍舊維持那攝人的真實。

不禁在觀賞的時候卻莫名其妙感覺其目光炯炯,好似他已經從未闔眼上百年了。

 

 

2005年8月30日 星期二

我真的寧願你是T

從國中畢業之後
相隔了好幾年
一直都沒有你的消息

好笑的是
我們的相遇
竟然是在一家炸雞店前面
那個時候我正好去看電影
看著正在工作的你
越覺得有點面熟

當我們都認出彼此的時候
瞬間爆出了驚訝跟歡笑

你我互留了msn
你說你上線時間不固定
我等你  那幾天我一直上線等你
天知道我多麼欣喜若狂
因為我以前是這麼喜歡你

之後聊了一兩次
從此便形同陌路

你曾經跟我說
你的外型總是讓人誤以為你是T

我多麼希望這個玩笑成真
那麼我就不用對你還抱有任何期待
期待你能回頭再看我一眼的期待
期待那份逐漸要消失的愛苗再次擴大的期待

2005年7月27日 星期三

新書情報:朱琦 黃河的孩子 ~~人肉包子與座上客

這本書是我最近在圖書館的新書區發現的,基本上這邊只算一個介紹而已,我也沒啥閒情好去寫讀書心得了。雖然還沒看完,不過作者的文筆很流暢,利用中國歷史以及文學名品來引出中國文化自古都存在的枷鎖。

是值得一看的好書:)

節錄一節:

可做朋友就結為兄弟,生死與共,不值得作朋友的就無所謂了,可殺可剮,可蒸可煮。雖然說水滸傳是許多中國人的集體大創作,明代施耐庵創作成書之後更是喧騰人口,流傳至今達七百多年,但是水滸傳的諸多情節,我卻沒看過有人對這樣的故事有所非議。如武松是大英雄,卻在血濺鴛鴦樓中濫殺無辜,連刀都砍出了缺口,李逵也是個大英雄,卻掄著板斧見人就殺。

直到今天,相當多的中國人對於朋友和其他人仍然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

是朋友,就笑臉相迎,兩肋差刀,就彼此關照;不是朋友,就冷臉相向,就見死不救,就壁壘分明。中國人常說”出門靠朋友”,似乎每個人都應該與周圍的朋友組成一個有情有義的小圈子,其餘的人就往往無情的被排除在小圈子之外。

2005年7月21日 星期四

改名~?換湯不換藥的另類欺騙策略?

今天從bbs上面得知,本校改名為台北教育大學了。聽到這個消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本校終於跳脫了稀飯院校長久以來的枷鎖,成為一個正式的大學學院;憂的是,這樣的改變卻無法及時的連同內部體制一同變化,本校的師資課程等等都還是停留在以往師院的程度。

從今年開始,有關於改制大學的評鑑活動就一直是各系所忙於準備的重要課題。說實在話,教育部的那些老長官們已經跟大學時代脫離太久了,又怎知現在學校內部的情況?一切的評鑑就如同一種儀式一般,表面功夫做的是好看,但是卻是"和尚念經,一手摸奶"。改的是什麼?革的是什麼?學校要求學生往非師資培育的路線走,但是課程教育的都是師資培育的東西,也無跟企業合作接軌的配套措施。

一直以來,老師名額的逐漸減少,以及幼童人數的逐年下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我覺得學校對於休息教育學程的人數應該要嚴格的加以控制,不要丟給學生一堆沒有預期的希望,然後最後得到的卻是無比的失望。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是吧,或是名稱稍微有點份量了,不過內部的質量呢?只希望不要敗絮其內阿。

2005年7月4日 星期一

幽閉

我妹如此的對我說:「為什麼你不畫一些可愛清新的東西呢,你畫童話書說不定會大賣!」有些人也常跟我講這樣的事情,叫我別畫那些糾結扭曲的東西。可是其實我覺得這是種在繪畫詮釋上的個性,當我把作品的元素塑造出一種特意要討好人的感覺的時候,我就覺得在自我層次的傳達上已經輸了。說來說去,有時候我覺得我要的東西是如此的鮮明,就擺在我的面前等著我去拾取;但是有時候我卻感覺茫然無所失,無所得。

展現的企圖心要多高?旦又要如何控制?在駕馭完美之前,如何耐心傾聽我自己的聲音?

最近看了生存遊戲這套漫畫,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要不斷傾聽潛藏在內心深處,否定自己的聲音。」暗於自見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要在無窮的慾望膨脹之下不迷失自己。我想,我還在學習這個道理,但是我不會把這個當作一個安慰自己的藉口,永不。

2005年7月1日 星期五

束縛-「咒即是名,名即是咒」

陰陽師的安倍晴明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咒即是名」。這個觀念簡單的來講,即是由我們口中所說的話語,施在人身上,就變成一種束縛。例如:王小明這個名字,當我唸出這個名字的時候,這個人就被「王小明」所束縛住了,所以在我面前的這個人,就是王小明,他不是張三也不是李四,因著王小明這個「名」即帶來所謂的「咒」。所以這個社會有個法統,要我們遵守君臣父子,夫妻男女等等的規範,所以這個法統就是個咒,也是個名。我們中國人常說名份名份,有「名」,你這個人才會有份量,相對來說,越高階級地位的名,如總統,國王等等,則伴隨強力的「咒」,也就是力量。

或許這一切並非如我們所願的,也就是這個咒的因果鏈而導致其他連環的後果,而這個是我們無法避免的。沒有人天生就想被束縛,但是社會上,家庭中,種種的名加諸於我們自身,每個人與生俱來就伴隨著好幾個名,你是你們家的「長子」,是你奶奶的「孫子」,是你爸媽的「兒子」...。名是無法去除的,只要你是活在這個世上,萬事萬物皆有名。所以應當不要想如何去除名,而是如何活用你的名;善用名的力量,而非藉著名的力量施行不好的行為。這個社會有太多例子,最常見的惡例就是所謂的濫用特權。也就是利用較有力量的名來作威作福。我們常說:「惡名昭彰」一個名濫用久了,就發臭發濫,成為惡咒了,到時伴隨來的將是極大的危險與痛苦。所以人飄忽於世間,應當發想,時時警惕自己,養護自己的名。

2005年6月30日 星期四

Zbrush~用畫的3d

最近迷上了這個軟體,除了他的建模方式十分輕鬆自在之外

最主要的是能實現一般3d軟體無法實現的大量細節。

maya當然還是有在摸,不過zbrush真的是讓人愛不釋手阿~~~

放上一個剛做好的眼魔給大家瞧瞧。

上色之後

2005年6月29日 星期三

台北的夜景

翻了張舊圖出來...

是在夏季濕溽的夜晚

看著窗外的車燈畫的

尋常的街道入了睡

化作如點綴星芒的天河

讓我想起一首歌

白天不懂夜的黑

學長曾經跟我說

城市能作為一種性格

卻不能當作一種題材

看著他過往所畫過的鋼筋水泥

我卻覺得

城市,是一種寂寞的生物

2005年6月27日 星期一

關於天使與魔鬼之辯

那天你從背膀長出了翼

「你要離開我了嗎?」

你一句話也沒說,只給了我一個微笑。

「總有人能代替我的。」

於是我靜靜目送你離去

留下無聲的嘆息

2005年6月25日 星期六

膜中魔:覆蓋視覺的假象表皮

這次的當代藝術館「膜中魔」展覽,從張元茜策展的主要觀念來看,膜,是一個無限延伸的觀念。除了牽扯了點線面之外,還包含四度空間的時間觀念。我認為這次的展覽的主題「膜」是一個很混沌不明的概念,它幾乎無法被界定,這個膜的觀念讓我聯想起崔廣宇的表皮生活圈,但卻又被抽離了現實成分。從整個展覽場的作品來看,我認為探究社會層面的作品少得多,多的更是透過感官接觸的作品。但是這種社會性的缺少,卻讓展覽場變成一種視覺遊樂場。我雖然能感受到不同的視覺效果在我眼中如霓虹燈般閃爍,卻無法與生活產生連結,或是進一步有深刻的體認。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展覽充斥的作品娛樂性強大,而真正所要表達的意涵是否會被覆蓋?

這次展覽的另一種盲點在於膜的材質還有特性被重複性的解讀:例如陶亞倫利用空氣微粒和強光造成的「光膜」;羅曼菲在舞蹈中,裙襬形成的弧形;黃靜怡利用大量泡棉材質做成如細胞壁的「熱境」;陳怡潔重新詮釋漫畫圖像的作品「函數色彩」等等。張元茜或許展出了許多觀眾可看,可感受的膜,卻忽略了她一開始提出的論述。所以當我環視了一遍展場,除了膜,我還是只能感受到膜。或許我資質駑鈍,無法從作品中感知絃外之音。既然膜的觀念是一個多維度的的空間,為何展覽的作品還是一種在三度空間才能感知的東西?聲音能不能做為一種「膜」?在科學的驗證之下,我們知道聲音跟光都是一種波長,這種波長就跟無線電或是紫外線之類是不可見的,而我們每天都生活在這種充滿了各種頻率的環境之中,像不像生活在一個膜中?味道能否成為一種膜?就這種不可見的膜來看,顏忠賢的怪物上河圖將過往時空帶到現今的另一種詮釋,算是一種多維度空間的很好示範。

論及顏忠賢作品,怪物上河圖的擺放以及展覽場入口的陳設造成一種死氣沉沉的壓迫感。在當代藝術館的這種狹小走道之下,作品被四處延伸而擴大,以致於這個怪物上河圖真的變成了一個名符其實的大怪物,將其他作品產生的氛圍慢慢的侵蝕殆盡。好笑的是這些展覽的作品因此就被傳媒大作文章,而成為了怪物入侵事件。不過怪物上河圖的確也為這場展覽帶來另外一種新的氣度,在整個作品的包圍下,強調觀眾和作品的互動娛樂,的確是當代藝術講求的「親近感」。

小松敏宏的作品「穿透」,或許是策展人想要尋找另一種空間的觀念。對於小松敏宏所呈現出來的視覺關係,藝術家將空間重新轉化成另外一種觀看的形式,進而產生許多不同的光影效果,這樣的作品跟林建榮的「黑色起司」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利用鏡子產生的空間幻覺。比起其他作品,我覺得這兩件作品比起其他作品更有變化而具「多維度空間」的代表性。因為觀看方式不在於只限於單一方向的視覺,而是在不同的角度產生不同的變化。這樣的作品形式以及媒材簡單,但是卻更能抓住觀眾的視覺感受。

鄭秀如的作品將生活中俯拾即是的物件利用不同的角度給予描寫,給予觀眾神奇的視覺空間。將三度空間的事物轉化到二度空間的平面上,卻又賦予三種不同面向的角度,尤其是觀眾身處在這個作品所造成了場域之中,便覺不知何處是天,何處是地,讓作品開了個小玩笑。藝術家利用這種方法挑戰了觀眾的視覺,簡潔有力的線條卻沒有讓這個作品失去它的力道。

陳怡潔利用當今方便的電腦軟體作輔助,將卡通漫畫的人物化身成一個又一個的色彩同心圓。所以我們可以在看似熟悉而似曾相似的漫畫場景中,努力的去翻閱記憶的抽屜;在一次又一次反覆的思索間,藝術家營造了一個猜謎的遊戲,觀眾則藉由那些可見的圖像中去尋找蛛絲馬跡。如果我們努力的去凝視同心圓,我們會發現到,這些圓在我們的眼睛中好像慢慢的開始動了起來,時而旋轉,時而縮放。

此次膜中魔具代表性的展覽品除了展覽場中的大型作品「怪物上河圖」之外,另外的就是陶亞倫的「光膜」:

在觀眾進入了一個全然漆黑的空間之中,能看到的只有眼前的一道光牆。它不時的的向你靠近,卻又慢慢的遠離;在你的旁邊,都是你鏡中的幻象。於是,我們對這個空間的觀念慢慢的模糊了,而你現在唯一個念頭,就是找到一個出口。但是這層光牆,好像可以穿透,卻又如此巨大的擋在面前,自然而然讓觀眾不敢輕易的靠近。於是在退與不退之間,我們與作品產生了一場無形中的拉鋸戰,最後我們只能往彼岸投靠,但卻發覺這層光牆,卻不堪一擊的讓我們穿透了。於是我們彷彿又如同小孩一般,在幻象與鏡中追逐。

這次展覽可以說是包含了許多不同類型的作品於其中,因此展覽場的動線也十分重要,就陳浚豪的作品來說,地板上的圖釘範圍有必要擠滿整個空間嗎?人少的時候還好,之前就看到有個團體去參觀,結果一個小朋友不小心被其他人推擠到,因此就壓到了一部分的圖釘,尤其在展覽的觀眾階層無法界定的情況之下,藝術家有必要為了「作大」而把原本狹小的展覽空間擠壓的更小,造成行走的不便嗎?就這樣的情形,策展人與藝術家之間的協調便十分重要。策展人應該將展覽定位在一個集體展覽,而非一個人的個展的立場透露給藝術家知道,在考量到其他作品的擺設中,藝術作品彼此之間應該維持著一個和諧的連繫。

張元茜在策展論述最後如此說到:「製作這樣的展覽,也須常常保持詩人濟慈認為在「打造靈魂」時應有的『消極能力』」,但是這樣的說法並不能為這個策展論述的許多不足部分構成一個不可動搖的結構,相反的,如果解釋不好,更可能弄巧成拙,而為自己的大意造成狡辯的理由。在當代藝術展覽之中,除了講求策展人、藝術家以及觀眾的三方關係之外,最重要的是策展人如何去挑選作品,將展覽的主軸和藝術作品達成一個巧妙的平衡。策展論述雖然不是一個絕對有利的證據,但是我們只有從策展論述中才能得知策展人在構思整個展覽的時候所運用的觀點以及思維。

就我的認知範圍來看,一般的藝術展覽大概有主題性以及活動性質兩類,前者例如膜中魔這類的展覽,後者如當代油畫展,典藏展等等。而我覺得,主題性的展覽最為艱難的地方在於,策展人挑選作品的理由,跟藝術家創作的理由的調性是否同步?也就是說一個好的策展人應該如何避免他的主觀意識和作品產生衝突,或是認為作品應該對他的論述產生什麼樣的預設立場或期待?如何避免作品被策展人做過多的解讀,或是作品被策展論述模糊焦點,我覺得這些都是當今策展人所需要面對、解決的問題。

以當代藝術館這幾檔「策展人在MOCA」的展覽,檔期銜接的太緊也太急,造成了策展上準備時間的不足。就像去吃高級豪華西餐一樣,主菜一開始馬上就接踵而來,吃到了後面便覺莎拉甜點都食而無味了。從企業贊助的立場看,緊密的檔期雖然是一個吸引人潮的商業策略,但是這樣的策略同時也造成一種彈性疲乏,除了對策展人之外,對觀眾本身也是。保守一點來說,一個觀眾不太可能每個月都有機會去看個展覽,對尋常民眾而言,最重要的還是民生問題,肚子填飽了才可能有其他的娛樂活動,然後少數的會想到從事藝文活動。這雖然只是我的刻板印象,但是就最近我看的幾場展覽的情形,我覺得我的刻板印象或許有些微的符合,這種現象在城鄉的差距中更為明顯。而且台灣的重要大型展覽都缺乏活動以及宣傳進而達到廣召群眾的目的,因此許多國內的重要藝術展覽會場都顯得冷冷清清。

國內的一些展覽還是有策展人「一人獨大」的情形,也就是普遍缺乏策展小組的機制。即使如雙年展這樣大型的展覽,能推選出來的也只有兩個策展人。除了挑選藝術作品之外,如何跟藝術家溝通協調,展場的規劃動線,後續的宣傳等等,我覺得不單只是由策展人統籌而已,而是應該集合各方領域有所擅的的人士共同一起策劃,但是這樣的機制在國內較沒有這樣的機會。雖然說人多嘴雜,但是在講求一個展覽各方面的完整性來看,策展人應該作為一個幕後的監督者,而非一個事必躬親的勞動者。我認為此次膜中魔的展覽,如果對於膜的這個概念能有更深入的討論,而非單純的停留在視覺空間的多維度問題,就不會讓這次的展覽流於一種視覺遊戲的空泛。

2005年6月19日 星期日

明日不回眸~中國當代藝術展

文/策展人 胡永芬

「當代藝術」在藝術史的論述中,至今仍屬各自言說表述,斷代界定尚未耙梳齊整、全然定案的塊面。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初以後幾波主要的文化反思智識:多元、異文化、他者、去中心、乃至迄今仍熱潮不退的全球化等等,亦注入了當代藝術與時俱進的意涵,以及可以與地俱變的主體詮釋。

如果我們站在遙遠的未來回頭觀看:每個地區、每一段年代的創作要是能夠成功地在藝術史的長河中找到一個位置,劃下屬于自己座標,那么,它不只是必須在自己所屬的時代中,顯現出其前人未及的創造性,同時還必須要能夠就其族群、甚至是普遍人類的本質性問題予以挖掘、表達,並且還要能夠在藝術上建立出一種新的原型,作爲後繼者追隨及再開發的起點。

這種創作的價值不只是屬於當代,當然也屬於未來。

而前衛(avant-garde)藝術的精神概念則是起始于20世紀初的現代主義藝術運動,藝術家們透過「藝術觀念」與「藝術形式」雙管齊下的顛覆性改變,與當時古典的學院風格主流,發生了全面性的決裂與對立。及至今日,影響幅員之廣已經使得「前衛藝術」一辭超出了現代主義運動的特定時代,而更廣泛地代表著一種革命、激進與主流對立、創造性的藝術觀念,而它所依附存在的,則是在一個地域或一個時代裏,成爲整個前衛文化的一部份,「前衛」不只是一種藝術思維,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意識型態。

「前衛藝術」與「當代藝術」之間,無論就意涵、精神與內容而言,存在著高度的交集。

「前衛藝術」創造之時的原始意圖,經常是對於既有主流規則與價值的不能滿意,從而發展出一種對抗性的新規則與新價值;「當代藝術」創發時的原點,則是就其當下所在的生存方式、文化狀態、生活樣貌等等,一種發自內在的表達之需要;也可以說:「前衛藝術」的針對性在於對過往威權的反叛,而「當代藝術」,則是對於未來價值的開啓。

以上言之絮絮,其實是借著一種反芻過程中再咀嚼的機會,試著梳理明白:透過「我」——這樣一個對於中國當代藝術圈而言的「他者」(我決定在此採取一種主觀的態度,更寬泛地借用這個當代文化論述中,明諭著具有主流∕邊陲分別之意涵的字眼),十餘年來一直保持在一個可以感覺得到彼此溫度的距離中,所認知與理解的中國前衛藝術∕當代藝術,於今、於昔,各有著什么樣的意義。

中國前衛藝術∕當代藝術的根苗,與整個80年代改革開放政策的時代大潮同時孳長。

89民運之後,由中國藝評人、策展人栗憲庭針對當時逐漸浮出的新的創作趨向,同時並置提出「政治波普」、「玩世現實主義」,一針見血地歸納、提挈出當代中國藝術最新鮮的時代語言與風格。

要談中國前衛藝術∕當代藝術的發展,是不可能繞道避過栗憲庭來談的。栗憲庭之爲關鍵,他置身在一個時代中,能夠把連創作者都還來不及自我覺察的內在創作原點,準確地扣住整個大時代中多數人們共通的生命情境,不只挖掘,還更進一步深刻地予以剖析、鼓動、發揚。今天從藝術史的角度看來,很多位當時已經在摸索的過程中率先創造了這種藝術形式,可謂引領時潮的藝術家們,都是因爲栗憲庭這么說了,才恍然間弄清楚了自己爲什么會想這么畫,更多的是其他更爲後覺的藝術家們,因爲別人都把話說到心坎兒裏了,更拍案覺得「這就是我要說的話」,而跟著畫。

此外,適值當時全球當代藝壇中,正泛濫著一片世紀末荒頹虛無、喃喃自語式的創作氛圍,而此時中國竹幕內所流露出來,卻是一種跟外面世界完全不相干的嘻鬧調侃、精氣神十足的琅琅聲響,相對於當時西方普遍靡靡囈語的嗡嗡之音,經過栗憲庭「破題」之下,隔絕於西方潮流之外自成體系而澎湃爭長的中國當代藝術,格外顯得吭亮引人。

85 新潮及其之前的中國新藝術,作爲一個思想革命運動、文化現代化運動的企圖,要遠遠大於在藝術形式上的創造與改革,事實上在此之前的新藝術,可以說毫無任何藝術形式上的創發;「政治波普」與「玩世現實主義」的一個重要超越之處,是他們有意識地開始在藝術語言上,選擇一方面借著西方美術潮流的基本形式(普普藝術、新表現等),一方面還要加入具有中國風格化的形式語彙,這是極爲重要的一步。這種風格化的形式語言,亦成爲中國當代藝術成功地被清晰辨識的身份印記。基於以上幾個理由,「明日,不回眸——中國當代藝術展」,亦選擇以「政治波普」與「玩世現實主義」,作爲採樣式地言詮中國當代藝術的時間切點。

「政治波普」與「玩世現實主義」一向總是被綁在一起談,事實上這兩波藝術家與藝術形式在時間上略有前後地幾乎發生在同一個時代,但創作者背後的文化背景與生命經驗,卻可以說其實是兩代人,在此,適可以拿「政治波普」與「玩世現實主義」發展背景之同與異,作爲前衛藝術∕當代藝術之間具體而微之異與同的演練習題。

在藝術史上被稱爲是中國新藝術分水嶺的一槍的「89現代藝術大展」上,那年32歲的王廣義,展出了一張在巨大的灰色毛肖像畫面上打著紅格子的油畫,油畫中的毛肖像完全挪用了中國廣泛印刷品中的毛像,隱含了普普藝術複製物的意涵,如今看來,這件作品可謂爲「政治波普」的第一聲;王廣義緊接著就開始了至今被視爲經典的「大批判」系列,將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熟悉的視覺形象與符號,與隨著改革開放腳步逐漸滲透整個中國的資本主義商業文化符碼,拼接結合在一個畫面上,他不只成功地發展出跟自己在「85新潮」時期苦澀的超現實主義風格完全不同的藝術形式,同時也開啓了一種藝術思維與形式的新原型。

幾乎是同時,張曉剛也以他後來被喻爲「當代人物畫之終結」的黑白照片般平塗人物畫的形式,切進「政治」vs.「文化」的時代命題。當時他一件雙聯作,畫著一個嬰兒橫臥在一排排共產黨建黨元老、紅衛兵的黑白照片前方,張曉剛選用的黑白照片與王廣義選用的毛肖像同樣,都是有意識地指諭挪借自普普藝術可複製物的意涵,新生命與褪色之歷史的對比在當時看來無疑是極爲尖銳刺目的。張曉剛之後不久就發展出他最爲知名的「全家福系列」,以一種浪漫而冷冽的抑制,讓人聯想到中國舊知識份子總是在亂世之時以家喻國的深刻隱痛感。在本質上,「政治波普」的創作者都是至少經歷過文革的知青世代,先天背負著甩不脫的,文以載道、家國天下爲任的沈重包袱,這種舍我其誰的使命感一但遭遇到無力可回的失落,知識份子的血液便使得對抗的姿態成爲他們唯一的選擇。這種對於過往威權的反叛,從而發展出一種具有對抗性的新規則、新形式與新價值的藝術,使得「政治波普」除了對於當下所在的文化狀態、生活樣貌等等的表達之外,更重要的是顯現了它「前衛藝術」對歷史的反叛∕對抗的基本精神與性格。

「玩世現實主義」最重要的代表性藝術家都是王廣義、張曉剛他們下一個世代的人,方力鈞、嶽敏君、劉煒、曾梵志、宋永紅……全都出生在60年代,上一代知識份子悲情之所在的文化大革命結束在他們的孩童時期,基本上像是模糊記憶中的皮影戲,或者是書本上說的故事。80年代末他們離開了學校進入社會,迎面而來是整個蠢蠢然騷動的大環境,大衆文化、消費文化、市場經濟帶來的社會型態與價值觀迅速地改變著整個社會國家,知識份子式的理想主義色彩此際可能達到了歷史新低,一個新的時代開啓在眼前,青年的生活卻如此百無聊賴,這是一個沒有英雄沒有戰場的新時代,舊中國裏小市民色彩的潑皮風格最適合作爲這種生命狀態的自我消解方式:包括自己在內,什么都拿來嘲笑,什么都可以調侃。方力鈞畫出打著呵欠的大光頭,便凝結成爲整個時代人的心理縮影;嶽敏君以自己的形象複製無數咧著嘴癡笑的傻相,可笑到了極致便彷佛要滲出淚來;劉煒以周遭父母親人朋友們爲藍本,畫出的儘是眼神如豆、表情怔忡可笑的小人物;曾梵志的標誌則是千人一面的面具人,眨也不眨一下的空洞大眼瞪久了,讓人恍若可以感覺到他心裏其實很悲哀似的;宋永紅畫裏用水柱沖澡的人全都處於專注耽溺於感官的失神狀態;其他甚至包括曾浩畫面中不具區別性的吋大小人,以及趙能智表情無言眼神空洞的放大頭像,郭偉筆下無意義地扭動著不安的身體的孩子們,這些作品廣泛而言,都可以說是延續著這個世代人無所事事、百無聊賴的真實精神狀態及其總體生活面貌。

方力鈞在一次相關提問的紀錄中這么說:「我無法改變這個社會,我只能畫我們的生活。」

與「政治波普」很不相同的是,「玩世現實主義」這一波的人與他們的藝術,全然不存在有什么文以載道的無謂理想與包袱,也從來不曾打算與主流有什么對抗的想法;他們只是很簡單的,以他們所專長的藝術的方式,來書寫他們當下所在的生存方式、文化狀態、生活樣貌等等,如方力鈞所言:「繪畫使我擺脫孤獨和尷尬的心境。」也讓他們找到一個能比較踏實地介入、參與的路徑;這與「前衛藝術」反叛歷史威權的立意沒什么相干,它更大的價值在於適切地提出了一種「當代藝術」的面貌,可爲未來的開啓奠基,並爲未來的歷史留下一份面目清晰的珍貴檔案。

從90 年代初至今,中國當代藝術在過去十餘年的歷程中,仍一直不停地在擴大它的規模,並注入新的內涵,産生出更爲多元繽紛的發展。楊少斌稍早爲人所知的風格也被歸納爲潑皮一路,之後才發展出與其內在性格更爲接近,也與整個時代相對話的暴力美學風格。永遠在最核心與最僻遠的城市與鄉村之間遊移的葉永青,在藝術上亦如是:看似鬆散無所謂,其實卻具有實踐性地將生活與思維中所有發生作用的元素放在一起反芻。而被許多人稱譽爲「中國當代最好的女畫家」的蔡錦,無疑是用她的繪畫,淋漓表現出了這一代,站在傳統與現代交界地域的女性,生命隱微處,某些說不清楚的、亂七八糟的焦慮糾結。

陳文波與盧昊則是屬於潑皮們的下一個世代。陳文波以繪畫技術表現塑膠感,直接指涉著人造化、廉價量産化的物質時代;最近他則是把他喜歡畫很多個「高光」(中國用語,指的就是明暗面中的明面)的嗜好,更進一步發揮在描繪城市的各個角落:玻璃的、金屬的、車體烤漆的,無處不在的高光,彷佛是一個關於未來的寓言,就像街角的醉眼看著路上迷離燈影,不分虛幻與真實。盧昊的創作則是徹底地使用塑膠、透明壓克力版,來蓋經典建築、造船、造園、造起重機挖土機……,這兩位同世代的藝術家不約而同地因爲對於塑膠這種時代材質的準確知覺,同時躋身爲90年代末新生的代表性藝術家。

顧德新則是一個比較特殊,即使在中國也少有人可以拿來與他類比的藝術家。中國的行爲藝術出現過85新潮時期與90年代末兩個高峰,80年代後期的行爲藝術從形式到內容都鮮明地揭示著前衛藝術對既有現實的社會對抗精神;90年代末相對而言,社會禁忌的邊緣線相對上已比較模糊了,因此藝術家處理的方式頗多是採取從挑戰自己肉身與意志的承受力,來作爲對觀者挑釁∕對話的手段,或者是直接挑釁人性的終極道德——生命。其中有很多可以切分出來討論的題目,但在此主要是作爲介紹顧德新的引言。與所有採取著激烈手段的行爲藝術相對照,更顯出顧德新那種一貫彷佛是帶著微笑默默進行的殘酷,最殘酷。從80年代前期,顧德新就開始他那後來舉世聞名的,將巨量的塑膠焚燒成像帶血的腐肉似的作品;無論在藝術的材料或思維,他都比塑膠更早塑膠,比傷害更早傷害,比殘酷更爲殘酷。他最擅於用簡單的材料來表現事物的複雜性,尤其是表達生命中那些本質的殘酷。相對而言,另一位元藝術家蕭昱的裝置作品,是以動物屍體製成的異形標本,則殘酷成一種帶著詩意的美學,感覺得到溫度。

蕭昱另一部份的錄影作品,可以與崔岫聞的錄影作品一起討論。基本上兩者都是採取對於平常生活的真實剪輯,所不同的是蕭昱借第三個眼睛(他未足歲的幼兒,或是像反白效果的特殊鏡頭)來公開自己日常生活私領域的紀錄;崔岫聞則是在公衆領域中隱藏鏡頭,隨機紀錄,所揭露的真實因此顯得格外驚怵。

90 年代以後的中國,經歷著一種急速、跳躍式的發展過程,「電腦化」與「網路化」是對於整個時代影響最爲深刻普遍的關鍵,「觀念攝影」的蓬勃,就是這個發展在藝術領域顯現的具體成果。王慶松、海波、洪磊、伊德爾、翁奮這幾位,以及更多在中國從事觀念攝影創作的藝術家,很大一部份都是40歲以上的中年人,而這些中年人之中,原本又有一大部份是從繪畫形式轉過來的,這其中的偶然是否隱含著必然的關聯,對我而言是個往後值得繼續追究的題目;透過他們的眼睛,「影像」對於文化∕歷史∕時間……這些沈重的命題,産生了無比銳利而且令人感動的解剖力量;而且透過他們的成績,使得傳統上最不被注目的藝術形式,意料之外的得以顯現出較諸現有的平面繪畫更爲剽悍激進的前衛性,以及較諸手段最爲劇烈的行爲藝術更爲準確有力的當代性。

這些一直在中國內部生活與創作的藝術家,與90年代初(或更早之前)便離開中國到海外長居的藝術家相比較的話,在多元之中仍然可區別出各自相當類型化的特質:對於長居海外的中國藝術家而言,許多人的「藝術」似乎與生命中過去的「記憶」、「鄉愁」越纏越深,形式語彙上經常要比生活在中國的藝術家更緊抱著「中國」與「傳統」不放,但所運用的思考方式,更多卻是選擇以「奇花異草」的鮮豔角色,作爲介入西方當代藝術生態的策略,樂於有機會就儘快將自己開發成功的藝術趁鮮,浸泡在福馬林中製成方便展示的標本;而生活在中國內部的藝術家們,表面上似乎多數早已抛卻了「樣板中國」的視覺符號,但在內容上,很多則是從藝術家個人所處的生存狀態,與整個中國社會飛速劇烈的變化之間,這種微妙而詭譎的關係,作爲創作上具體的切入口。

根紮在哪一塊土壤上,決定了藝術家長出什么品種的「藝術」。臺灣藝術界過去透過「與國際接軌」的執念,接收、擁抱了大量關於長期旅居海外的中國明星藝術家的訊息與作品,但對於根一直紮在他們自己的土壤上的,真正能夠以藝術言說整個變動發展的過程裏,社會群體中各種生存樣態的藝術作品與藝術家們,卻相對地比較陌生。

但海外∕中國內部的藝術家們,這十餘年來創作發展與演繹的方式,從關注點到邏輯都已近乎全然不同,在一種論述架構下難以有意義地並置與完整地概括,因此,在永不回頭的歷史長河之中,作爲一個在全球化大潮中永遠的他者,在試圖要真實地認識另一個他者的時候,「明日,不回眸——中國當代藝術展」,選擇透過這些一直紮在那塊土壤上長出的藝術,來作爲辨識對方的路徑。

2005年6月13日 星期一

歸去

我躺在那棺材上
是喧鬧裝飾了我的帽

那金色的淚珠如雨
裝飾鮮花與跫音

我躺在那棺材上
彈著一首忘情:

燦燦離歸兮
赫赫滿江淒

沉默與逝去
我今猶在何地

2005年6月9日 星期四

台北當代藝術館====膜中魔====

雖然說海先生要我們交份三千字的當代藝術展覽報告,但是我對於膜中魔這檔展覽能想或能寫的有限。好吧,聽說是要以策展人的角度來寫是吧,不過我不知道到底能不能擠出三千字。

從張元茜來策劃的主要觀念來看,膜,是一個無限延伸的觀念。除了牽扯了點現面之外,還包含四度空間的時間觀念。雖然今天去看的時候,導覽人員還講了什麼五度空間六度空間什麼鬼的,不過我不是物理學家,因此也不想去深究,說明也就免了。

雖然今天二太子代言人跟我:「導覽的時候別什麼時候都跟膜扯上關係。」讓我當場愣在那裡,阿不然策展人找這些東西來是找假的喔 = =...那隨便放張作品上去也說是膜好了orz。

膜中膜我認為聲光娛樂效果口碑十足的當然就是陶亞倫的"光膜",我預想是張元茜一開始只是有個構想說,整個的概念是環繞著一個空間概念的展覽,而我認為膜的觀念是後來穿鑿附會的。這樣想或許十分偏激,但是就我一天看下來的感覺來講,這次所展出的作品,除了膜的觀念來套,用其他的觀念來套,似乎也無不妥的。所以,膜中魔真正要表達的是?

而如果今天換成是我的話,我會考慮把顏忠賢的怪物上河圖換成王德瑜的作品。怪物上河圖雖然將張擇端的作品利用現代作品的觀念來詮釋,成為一種現在與過去的落差所造成的一種時間上的膜,但是就膜這個概念(我就是硬要扯,怎樣...XD)來說實在太過薄弱,反之,王德瑜比起顏忠賢的作品在二樓寬廣的展場上,更能發揮活潑清新而且有趣的共鳴,較沒有顏忠賢的作品所傳達出來的另類壓迫感。(雖然王德瑜沒有展)

至於我被指正的作品,是小松敏宏的作品,他的作品穿透,或許是張元茜所想要尋找關於膜的一種觀念。對於小松敏宏跟膜的關係,我則是將空間定位在一個膜的環境之中,也就是說我們的週遭環境像是一個膜,而藝術家將這個膜重新轉化成另外一種觀看的形式,進而產生許多不同的光影效果,這樣的作品跟林建榮的「黑色起司」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利用鏡子產生的空間幻覺。(奇怪的是這種玩法總是屢見不鮮)

而羅曼菲的作品"輓歌"我則覺得張元茜只是因為去看了雲門那場表演所以看上了她的裙子(XD)。雖然總體來說這個理由有點好笑,不過這個作品讓我看出似乎是為了補足膜中魔這個策展論述的漏洞所做的最後掙扎。

導覽小姐雖說參展藝術家只是因為詮釋觀點的不同而對膜有不同的解釋,但是究竟這樣的策展主題論述是否能讓人信服,還是趕快叫MOCA的那些策展人出來說明唄。

=========================================================

這篇沒要做期末報告,打好玩的,哈。

2005年5月29日 星期日

國際動畫影展~普林頓短片場

剛開始本來沒這麼瘋狂的,但是不知道怎麼回事,比爾˙普林頓的抓狂短片讓我看簡介就讓我興起想要去看的衝動。偏偏他的場次都擺在晚上(大概是因為都屬於兒童不宜的範圍 = =),所以看完都十一二點了,好在西門町離我家很近,用走還不用太久。種種因素考量下,我下課之後打了電話去法雅客詢問還有沒有套票,一聽有,馬上就殺去花了一千二買了套票,附加贈品面膜還有去角質鹽...orz。

回歸正題,為什麼我會想去看呢?

因為...我看到了簡介中的圖

圖中有...人跟章魚......做愛的鏡頭!!! XD

好吧,我承認我真的是很西斯又很變態,但是,那張圖真的是很機車!!雖然我並不是單純為了那張圖去的,不過事實上也證明,普林頓的短片,跟普通卡通片那種講求天真無邪浪漫活潑的感覺有天壤之別。

套句現場觀眾的話:「會來看這場的人都是很機車的人。」

(謎之音:沒錯錯錯錯錯錯錯錯錯..................................................(回聲) )

 

導演介紹:

這位當代美國獨立動畫製作導演,風格自成一家。其作品利用豐富的線條展現流暢的變形設計,加上強烈的節奏感為其特有風格,以動畫之形式處理性與暴力主題,以幽默之基調融入作品中。普林頓先生曾經兩度獲得法國坎城影展大獎、以及世界龍頭知名動畫影展法國安錫動畫影展獎項、也兩度獲得美國奧斯卡獎的提名與其他國際影展大將的青睞與邀展。比爾.普林頓作品一向具有深厚的反骨性格,其作品裡面的黑色幽默幾乎可謂動畫界的昆丁.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來相擬,性與暴力雖然從來不是他力求渲染的主旨,但卻是他加諸趣味詼諧的幽默主題之一。

整個場次分成五個部分

抓狂管理員:

停車場管理員在打開新停車場大門時,發現一小隻小草長在水泥縫裡,這教事事要求完美的他怎麼受得了呢?於是他用了很多方法想解決它,可是,愈弄愈糟啦!

這部片子老實說真的是很無厘頭的,停車場的小草竟然可以讓人動用一堆武器來對付?更絕的是,這個管理員所幸就把停車場關閉專心對付小草,連要來停車的群眾都在場外搖旗吶喊,似乎忘了原本是要來幹麻的。經過連續不斷的的戰鬥之後,管理員的戰鬥力指數似乎已經爆表!連悟空的三段變身都自嘆不如了,更別說是三忍加上九尾妖狐的查克拉量。不過,最後還是小草勝出,這個感覺似乎是外星異形生物比較佔上風?這個故事讓我聯想起國中課本杏林子的故事,小草長出水泥牆的例子。

事實證明,水泥還是防不了生命的堅韌阿(茶~)。

先睡去


2005年5月20日 星期五

西門町

繁華的夜
喧鬧的城

西門町的夜是在熱鬧中
隱藏著寂靜

這邊的夜不屬於任何人
我們
也不屬於它

要歸去的
終要歸去的

留下來的蕭瑟
拂過我
讓我向它
投以哀傷

我知道我不屬於這裡
一雙雙的眼睛盯著我

瞬間
我彷彿來到了動物園
只是
此刻的我不是
是野獸

那炯炯的目光
望向逐漸撥開的月

西門町睡了
人卻還醒著


睡不著

2005年5月19日 星期四

悶雷

雨下得好大
寂靜的白晝劃破夜空
悶聲不響 悶聲不響

從門口透出來的黃光
電子看板在向我微笑
透露著什麼氣味
讓我如此目眩

等待的人群是躲避
逃 逃 逃

雨下得好大
就這樣下

所有的一切都被沖刷
模糊了 模糊了

國北師模糊了

模糊了

一切都好亮



前些日子做的...

 

 

 

會做這個東西大概也是為了悼念 Beksinski之死而做的吧。

說真的我還很驚奇,到現今還有人秉持這如超現實主義的內容,但卻有著象徵主義形式的畫風。

說要模仿咩,其實也模仿得不太像,重點是這個作品是我融合了三種材料:水彩,粉彩,水墨做出來的。其實我很喜歡這種感覺,我想大概會持續做個好幾張下去吧。

到如今,要我為作品取名還有寫創作理念真是一件苦差事阿...orz...。

所謂的當代藝術...

其實很多人都喜歡問我這個問題:「什麼是藝術?」然後說真的我是已經被這種問題纏到快要接近躁鬱的地步了。現今當代藝術我認為潛藏的問題是,看得懂跟看不懂到底有什麼分別?

偏偏就是有很多奇怪的藝評家或是自認為擁有廣泛藝術美學研究的人都會跟你講這個千篇一律的回答:「喔,那都是可以繼續深入探討的阿,現在時間太短講不清楚...。」或是「藝術是要靠個人感知的,所以你沒有認真了解創作者想要表達什麼。」

其實這個當代藝術的領域跟市場,主要還是操縱在美學家,藝評家,以及策展人等人的手上,絕大多數藝術家是準備站在那邊,給人品頭論足的。但是說穿了,藝評家的理論是誰的,是從別人身上那邊來的。我管你懂不懂沙特存在主義說啥,還是黒格爾的辨證思考究竟有沒有體現,或是崇高還是淫穢,抑或是從女性或是沙文主義切入的。反正我講的頭頭是道,你反駁也來不及啦,哈哈哈!

很多愛講話的人都有這個通病,因為講得很多,引用很多,所以看似好像很有道理。用反覆堆砌的文字來逐一將每一個所謂不懂藝術內涵的創作者駁倒,恩,我想藝評家是否都因這種快感紓解而感到上癮?

重點來了!

在我認為,所謂創作的嶄新形式在這個世界上已經不存在了。因為我們認為的嶄新形式,在地球的另一端可能已經有人發表過了。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我的作品形式就有幾個和其他人撞個正著。現在比的幾乎是作品發表的速度,還有接受資訊的程度,在來,就是比驚世駭俗的手法了。但是究竟有誰真的能撐下去,有誰能堅持到最後一分一秒都不放棄。所以考驗的是所謂耐久性,就像男性總是要吃藍色小藥丸來達到有檔頭是一樣的。

煙火燦爛但是生命短暫,同樣的,藝術家的創意以及帶給人的驚奇,如果燃燒的太快,藝術生命也會很快的就熄滅。畢竟創作的路是自己在走的,欣賞藝術作品的角度也是從自己的觀點的。所以所謂的客觀批評永遠不客觀的原因在於,藝術評論是種主觀,也是種各說各話的行為。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去排拒其他的藝術形式,或甚至是一定要從當代藝術主流的觀點來探討。我一直很不以為然的是當代藝術這個名詞,那要說不身處在這個主流團體之內的,就算次流嗎?還是要稱之為古代藝術?

還有所謂的畫家真的不等於藝術家嗎?他不也是在從事一個藝術創作的行為?那究竟藝術家應該由誰來當?藝術品所要表達的,究竟是作品本身在說,還是你自己一個人在那邊滔滔不絕的?

拋開所謂的成見,我想才是了解當代藝術的真正方法吧。丟掉所謂真正的客觀觀點,從你的主觀觀點去看,才能真正了解創作者想要表達什麼吧。用自己的話詮釋別人的作品,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正大家不都是只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

2005年5月12日 星期四

Zdzislaw Beksinski 之死





波蘭著名畫家、攝影師貝克辛斯基(Zdzislaw Beksinski)於2月22日在華沙寓所遭槍殺遇害,享年76歲。貝克辛斯基於1926年2月24日生於波蘭,他的繪畫描述了一種末世的恐懼與黑暗,地獄描繪幾乎是他油畫的全部主題,這位原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藝術家,把他個人的心靈經驗用恐怖的形式呈現給世界。歐洲媒體對他的死報道非常低調,我也是在他的網站上才看到這則消息。Beksinski原本是學習攝影的,但是到後來轉入繪畫創作後,展現了他神秘而又悲涼的風格。

我比較驚奇的是,對於人性黑暗面的題材能描繪的如此具像的人,卻對象徵主義不感興趣,而他也表示,內涵對他來說沒什麼意義。這種觀點讓我想起,許多的展覽或是比賽常要你寫一些創作理念的東西,但是當靈感來的時候,光靠言語無法紀錄,也就只有訴諸於畫筆了。

2005年5月8日 星期日

房間裡面的蟑螂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對這種生物開始產生恐懼?

獅子王跟它看對眼了,玩起了追逐遊戲。

想當然爾,貓科生物有時候還是很殘暴的。

我曾經發現牠將一隻小強分屍到只剩下一片翅膀。

我也曾經目睹牠們玩弄一隻小蜈蚣到死。

現在牠跟它之間,只剩下弱肉強食的恐懼與殺戮。

我不小心開了門,咻的一下。

它不知道鑽去房間哪裡了。

我只知道,下次驚聲尖叫的對象換成我了。

2005年4月27日 星期三

我不是有求必應的有應公

有一種人,他懂得在適當的時機伸出援手,我們稱他為好人。有一種人,別人總要他伸出援手,我們稱他為濫好人。

據說我們一生中所認識的人,只有5%會對你的人生造成重大的影響。所以我為什麼不去與那些我生命中的貴人交好,卻要在這邊幫你作牛作馬的。聽起來很難聽,但是如果只有你一廂情願認為說,你的付出總有一天別人會感動呢?講得更難聽的一點,通常大多數的人都是有難不同當,有福要同享的。要找到能一起奮鬥打拚的夥伴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我為什麼要做你的工具,要做你的助手,要做你的垃圾桶?

為什麼我要浪費我的時間,來幫你完成你的作業,來幫你渡過考試難關,來幫你達成你的考績,來為你的面子增光彩?

這終究不是我,外在的我是活在別人陰影下的我,要懂得拒絕別人卻又與我本意相違背。我不是不想幫你,但是我覺得你一次又一次的將我利用。要拒絕你,只好找很多很多理由搪塞,所以我也天天苦痛,苦痛那些謊有一天將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為什麼你總是需要別人的施捨跟乞憐,難道,你竟是這麼的軟弱?

 

2005年4月26日 星期二

你是獨自進入大學的

你是獨自進入大學的 ξ保真


我觀察台灣大學生的最大困擾,就是來自無法抗拒集體意識的同儕壓力,不敢對同學說「NO」,說起來既諷刺又令人感嘆。


台灣的孩子自幼稚園到高中,一直在學習如何過團體生活;從排隊、制服、運動會,到裝模做樣的校園選舉,在在強迫我們的青少年朋友接受一個值得懷疑的「真理」-團體至上,衍伸出來的還有什麼團體榮譽,少數服從多數等等觀念。可是年輕人進大學,卻仍然被「團體」困擾的不得了。怎麼說呢?


系費要不要繳?當然要。「班聚」和「班遊」要不要參加?你不去就說你不合群。考試作弊你參不參一腳?不?那你可是少數。近年來許多大學都有「家族」的次級學生團體,當你進入大學,就被分配到某個家族,成員從研究生到大學部各年級都有。這種小團體是為了使學生之間能有更親密的人際關係,說起來還是團體意識,於是「家聚」也成為一種壓力。


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團體就要比個人更重要?為什麼團體的利益一定要高過個人?為什麼一旦觸及團體,好像就是神聖不容置疑?這些從小養成的觀念,你進了大學就應該好好檢討一下。在許多情形下,團體意識的確很重要,例如打籃球與拔河,例如當兵保國衛民。可是在大學念書求學,與團體意識有關嗎?


當然,絕大多數的課程是集體上課的,這是考量教師的授課成本。但是同上一門課的學生彼此之間是否需要橫向聯繫呢?恐怕不是每門課程都需要吧?換言之,你可以在整整一學期中,鐘響就進教室聽課抄筆記,鐘聲再響就收拾走路。你無需認識左右同學,或者說你可能會認識一兩位同班同學,但絕對沒有必要認識選這門課的每位同學。更重要的,大學當局不會以你是否合群、是否有團體意識來評斷你的學習表現。團體生活與團體意識,並不是你大學生活中的重要成分;你進入大學,要學習的反而是如何過獨立的人生。


常聽見說大學生應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乍聽之下似乎有點高調,其實這是百分之百正確的期許。大學生就是要學習獨立;獨立指的是一種自主精神,我對旁人的「邀請」、我對旁人的「付出」都必須慎重選擇。小王小張在樓下呼嘯,約我去打保齡球,我不見得要回應。需要理由嗎?最簡單的理由就是我不是你們的玩伴。你覺得這樣講很難聽嗎?不過你們每次去打保齡球去KTV喝酒唱歌都想到我,難道是因為愛我嗎?如果你們得到了十萬塊錢,會打電話說要分我五萬塊嗎?怎麼只有吃喝玩樂才想到我呢?我不是你們的玩伴是什麼?


團體意識的另一種講法是說人應該有愛心,「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為他人付出是美德。可是我始終記得美國心理學作家John Powell的話︰「我不能和很多人建立愛的關係。這樣做,我會累死。所以,我必須選擇。」付出,是一樁很嚴重、很昂貴的事情,所以必須謹慎。我的時間太寶貴,我的青春太短暫,所以不能輕易陪你們去唱歌喝酒到凌晨,不能草率許諾參加你的生日party。在選擇的過程中,物以類聚,重新排列組合,別妄想以一個「家族」「班」「系」「校」的團體意識大帽子把我扣住。我也有我自己所屬的團體,是經過慎重選擇之後的小團體。其他的大學同學不過是泛泛之交、點頭之交。


這是我的大學生活,這是我的人生。我是獨立進入這所大學的,不是為滿足你而來念大學的。

==========================================================

轉錄自戀戀榕城bbs

 

2005年4月24日 星期日

一塊繪圖板....

朋友有天突然問我:「你的繪圖板當時價錢買多少?」「多大的大小?」「什麼牌子的?」等等的問題不勝枚舉。

茲就這些問題給想要進入電腦繪圖領域的人一些資訊吧。

========================================================

1.繪圖板要買什麼牌子最好?

個人推薦wacom,不但因為他是繪圖板製作的大廠,同時在國內也有知名的代理商。千萬不要去買到什麼蒙X手寫筆的...那是設計給打字慢的人使用的。另外在ptt的數位板有提到的某A牌繪圖板,聽說有許多軟體都不支援它的感壓度,SO...千萬不要因為價差就買了,因為繪圖板買了是可以用很久的。

2.wacom的繪圖板有什麼分別?

分graphire和intuos,graphire的感壓度是512階,intuos的感壓度是1024階,如果你有用過這兩者,應該就了解分別。不外乎是筆觸表現的細緻程度,或是畫筆線條感壓的區別。

3.graphire和intuos都有分好幾代阿,要買什麼哪一型號比較好呢。

基本上東西都是越新的越貴,所以能力比較不能負擔者,可以考慮買二代或是一代的產品,就後續發展來講,使用USB介面的連接器比使用com序列連接更為普及。

4.用什麼軟體來搭配繪圖板呢?

大家最熟的軟體就是photoshop,但是如果論表現繪圖的真實感,本人推薦painter,而現今如動畫軟體flash也支援感壓,可以讓你的動畫更生動。繪圖板對於長時間使用滑鼠繪圖的人是一大幫助,因為它可以減少肌肉的酸痛,降低罹患肌腱炎的機率。

 

================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05年4月20日 星期三

從班展主題看藝術在師院體制的無奈

今天九點開始的圓桌會議討論到關於班展主題的事情,從原本的題目:創世紀到現在的十二分之五。

美其名說是班展,但是參展人卻不到一半,用十二分之五來代表本班人數與參展人數的約分數,其實算是一種十分諷刺的策展主題。

又,整個展覽的主軸圍繞著蘋果,用平常的思維來看,蘋果的主題似乎很合乎一般人的喜好。

很可愛,很甜美。

但是從我的觀點來看,卻又如同候孝賢的電影一般,蘋果的滋味卻帶點無奈,帶點自嘲,甚至帶點代價的味道。那點無奈是沒有方向的無奈,在師院體制與藝術的抉擇之間的無奈,由現今的師資培育法所延伸的無奈,由幼年人口數越來越少所發出來的無奈。那種自嘲,是藝教系定位不明所發出的自嘲,是技術與創意間彼此衝突選擇的自嘲。那種代價,是創作與教育選擇之後,所要面臨結果的代價。

蘋果在這邊的表徵,恰似以往的傳統社會與現今社會的對照。有許多人是心甘情願進入師院來就讀嗎?他們具有教育的熱誠嗎?我們可以放心的把小孩子教給他們嗎?

以前的蘋果一顆可以換四斤米,現在的蘋果一顆不到十幾塊錢。老師的地位正如同蘋果一樣,一旦這個需求越來越飽和,我們念師院的定位就在哪裡呢?

十二分之五的蘋果,在今天,正代替我們的嘴巴,發出了這樣一個呼告。

...

紀錄片雙年展回顧~你所不知道的死亡

一個死亡的現場

這部片子將美國每天發生的案件真實的紀錄下來
當臭味傳出的時候,往往死者才被人所發現

死去的人,如果死的有一段時間了
他的面容是模糊的,蟑螂跟螞蟻將會啃食他的血肉

驗屍部的人會先檢查死者的身分,了解有無加害者
是否為自然死亡,會查驗所有相關的物證
如果死者目前找不到親屬,他的屍體將會被存放一段時日
如果他沒有親人,那他將會被放入殮房,直到火化

死者的存款,將會被收入殮房的費用,驗屍部的費用,驗屍官的費用
他的物品將在拍賣場上被人用低廉的價格買走
他的文件,他的照片,將會被碎紙機無情的撕裂
所有拍賣收取到的金額,將會納入公庫,直到有人來領取
雖然這個可能性很低

屍體被層層包裝,並加裝上紙盒
就這麼推進去,被火所焚燒
在焚燒的過程中,不時的還有棍棒去翻動,將大的骨頭壓碎
最後全部倒入如果汁機的機器成了粉末

過了許久許久,沒人領取的骨灰,會一批批的拿去一起埋葬
一千五百多盒的骨灰,全部倒進一個坑中,骨灰飛揚。
名字會被遺忘,因為記得你的人都已經死去。
回憶會被遺忘,因為沒有什麼東西可留存的。

剩下的是什麼?

大家過著自認為的好生活,有大量的財產,有美滿的婚姻。
美麗的容顏要面對歲月的考驗。
到老,終究要歸於塵土。

人從土裡來,從土裡去。成為了植物,動物,人。

沒有人會記得。

沒有

========================================================

        這部片子是我去紀錄片雙年展的時候,所看的第一部片子,不知道是這部片子真的拍的太好了,還是題材太吸引人了,讓我後續幾部片子反而感觸沒那麼深刻,其他看的片子還有片體鱗傷,大峽谷,瘋狂詩情等等。

托托小英雄,人生如戲。

鏡頭一開始描述著湯瑪斯思考如何殺了艾非的過程,充滿了驚悚,以及一種類似偏執狂的意念。湯瑪斯的出生充滿著災難,他意識到他並非爸媽的親生小孩,不同於他姊姊,是父母愛的結晶。而一方面他嫉妒艾非擁有富裕的物質生活,但是他又割捨不下與家人相處的美好氣氛,所以,他是充滿著矛盾的。

後來,即使他遇到了貌似艾莉絲的依芙琳,他仍然沒有辦法從過去的痛苦中站起來,但畢竟艾莉絲與依芙琳是兩個不同的個體,終究造成這段戀情走得痛苦而終至別離。另外,湯瑪斯的弟弟在片中被塑造成一個弱智的人,看似好像是他們家的一個負擔,在旁人的眼光中則成為笑柄,但是我覺得他是所有人物中思考最為清楚的人。誠如湯瑪斯的弟弟所講的:「現在的時間如同昨天這個時候一樣。」光陰是不停留逝的,如果人只會活在過去,而忘記去顧慮到現實生活,那人活在當下就毫無意義可言了。

湯瑪斯的姊姊艾莉絲是他理想中的女性,但是受到一種對亂倫的恐懼,所以他雖然有佔有的慾望,卻帶著不安。艾非出現,讓他的嫉妒心以及佔有慾更加的劇烈。以至於艾莉絲為了證明他對家人的愛,而葬身火場。而這可以了解到,人的慾望是不容易滿足的,坐東望西是通病。但是如果沒有知福惜福,你失去的卻往往更多。整部片子用了非常童心的觀點去描述托托如何去追尋他失去的東西,這種行動的結果可想而知,往往是騎驢找馬。但是苦苦追尋之後,我們又得到了什麼?人一生汲汲營營不就為了名利兩字?但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停下腳步好好的思考為什麼追尋的意義?湯瑪斯這樣急欲想要搶回艾非的一切,卻到最後才發現自己這樣做是沒意義的,所以他選擇讓這個痛苦的過去昇華,還是為了對過去的自我做一個了結?我想,各佔一半吧。

最後片尾又用一種非常輕鬆愉快的調子做結,倒是跟湯瑪斯的一生做了個對比。我想導演主要還是要描寫人內心所擁有的夢想層面吧,從孩提時代就擁有的夢想即使沒實現,但是應該仍是深藏在內心的。藉著湯瑪斯,我們看到了一個人對他夢想的執著,或是對人生目標的一個追求。出生到老死,宛如跑馬燈一般,雖然最後面湯瑪斯用一種雀躍性的歡笑、狂喜來宣布他的死亡,但是卻是蘊含著一種悲哀的。倒是讓人體認到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場戲子,曲終人散。

2005年4月19日 星期二

弄了一整天的結果...

禮拜一的晚上我爸跟我,中華電信的員工打電話來問有關於網路升速的優惠,為了怕是奇怪的詐騙集團...所以才上網查看了一下,沒想到這個優惠活動還是真的勒 = =。當下就升級成8M的速率,雖然目前來看網路也沒快多少啦...。

剛剛看了一下BLOG的相關資訊,真的頭很昏。我覺得我跟程式設計真的是沒緣,就算用FLASH也只會用MX版用的點選式語法,MAYA的MEL更是頭大orz...

然後我剛剛看了一下,才發現我的基本資料忘記改過來了,因為這個網路帳號是用我阿媽的基本資料...XD

聲明一下好了,我是男生喔。

為什麼要投廢票?

難道就只有一號或是二號?難道就只有是或否的選擇?當一個班級不再是班級,當一個團體不再具有向心力,當我們不肯再為共同的目標奮鬥,我想問,我們真的是在同一個班級裡面嗎?

我只是常常想,這種情況,我們應該要如何撐過畢業製作?
要如何面對校外的實習?

以後找到工作要怎麼跟別人共同合作?

要怎麼在這個惡劣的社會中生存?

難道我不能投下廢票表達我的意見嗎?當我覺得真的是孤臣無力可回天的時候,我不能在這邊發出我無奈的自嘲嗎?

==================================

結果...第一篇文章出奇的沉重。

當然,還修飾了一些不雅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