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

A&C 對話錄:關於迷惑。

A:表象都只是一時的迷惑。

C:長久的迷惑才是王道!

A:沒錯!




想到之前好像有寫過另外一篇,那就繼續寫吧。(看我對你多好,嘖嘖嘖...)



2008年7月29日 星期二

或許是詩




│暴│某│ │損│沒│沒│語│用│ │不│沾│ │也│總│ │沒│過│我│
│雨│個│ │壞│有│有│彙│著│ │計│著│ │許│是│ │有│了│許│
│鼻│午│ │的│太│太│堆│譬│ │算│牛│ │是│不│ │發│一│久│
│音│後│ │零│華│多│積│喻│ │卡│奶│ │繾│覺│ │著│個│沒│
│閃│ │ │件│麗│的│ │或│ │路│混│ │綣│得│ │螢│無│寫│
│現│ │ │不│的│情│ │是│ │里│著│ │在│寫│ │火│眠│詩│
│抽│ │ │再│平│緒│ │倒│ │過│吃│ │你│詩│ │只│的│寫│
│泣│ │ │重│平│是│ │裝│ │去│裡│ │的│是│ │是│夜│的│
│ │ │ │要│仄│一│ │刻│ │種│面│ │溫│否│ │嗡│外│不│
│ │ │ │也│仄│件│ │畫│ │種│的│ │柔│是│ │嗡│有│好│
│ │ │ │沒│仄│好│ │工│ │罪│極│ │裡│在│ │ │小│ │
│ │ │ │人│平│事│ │整│ │行│樂│ │面│寫│ │ │蟲│ │
│ │ │ │為│平│情│ │字│ │ │天│ │有│什│ │ │ │ │
│ │ │ │他│也│ │ │句│ │ │堂│ │著│麼│ │ │ │ │
│ │ │ │悲│是│ │ │ │ │ │ │ │蜜│詞│ │ │ │ │
│ │ │ │傷│好│ │ │ │ │ │ │ │糖│句│ │ │ │ │
│ │ │ │ │事│ │ │ │ │ │ │ │層│ │ │ │ │ │
│ │ │ │ │情│ │ │ │ │ │ │ │層│ │ │ │ │ │
│ │ │ │ │ │ │ │ │ │ │ │ │裹│ │ │ │ │ │
│ │ │ │ │ │ │ │ │ │ │ │ │裹│ │ │ │ │ │



│ │ │ │ │這│或│ │越│但│ │就│我│逐│ │夢│ │一│順│
│ │ │ │ │是│許│ │來│他│ │逐│每│字│ │囈│ │封│著│
│ │ │ │ │首│ │ │越│們│ │漸│修│逐│ │呢│ │封│臉│
│ │ │ │ │詩│ │ │像│說│ │偏│改│句│ │喃│ │無│頰│
│ │ │ │ │吧│ │ │詩│ │ │離│一│ │ │ │ │語│流│
│ │ │ │ │ │ │ │了│ │ │我│次│ │ │ │ │壓│入│
│ │ │ │ │ │ │ │ │ │ │當│ │ │ │ │ │縮│眼│
│ │ │ │ │ │ │ │ │ │ │初│ │ │ │ │ │成│瞼│
│ │ │ │ │ │ │ │ │ │ │寫│ │ │ │ │ │簡│裡│
│ │ │ │ │ │ │ │ │ │ │詩│ │ │ │ │ │訊│的│
│ │ │ │ │ │ │ │ │ │ │的│ │ │ │ │ │咆│海│
│ │ │ │ │ │ │ │ │ │ │原│ │ │ │ │ │哮│洋│
│ │ │ │ │ │ │ │ │ │ │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黑日



根據近年來的氣象研究顯示,世界各大城市的日照程度均逐年在遞減。造成這現象的原因,是因為溫室效應將熱能鎖在大氣層中,而增厚的大氣層不僅造成熱能消散不去,同時也成為日光的反射器與遮蔽物,阻擋光線進入地表。

在此同時,科技使我們的夜晚日益明亮。夜晚越亮,表示有越多的能源遭到消耗,使用的能源越大量,代表著越多的天然資源耗損。這樣的耗損所帶來的氣候變遷反過來導致我們的白天更加陰暗,如此惡性循環似乎已成為一種無法抵抗的趨勢。

建築師何以立在作品「陰鬱故事」中,即欲探討現今社會中關於光明與黑暗的現實及荒謬的矛盾性質,他將展場佈置成一座由布幕所組成的迷宮,四散各處的布幕像是一道道屏障,讓空間深度變得模糊難判,參觀者必須穿過這些重重疊疊的布幕,迂迴前進。

而由布幕所創造出的空間曖昧性,適足以強化灰暗與其間陰鬱的概念,我們將不再感受到「真正的」光明與黑暗,而是緩慢而確實地感受各種不同程度的灰暗。在這座光線的競技場上,展現的正是明與暗的競賽實況。

摘自 第六屆城市行動藝術節 / 黑暗城市 / 導覽手冊



[1]

我從陰暗的室內走出室外,此時是大好天氣,所有的風暴看似已過,我的生命中又恢復了平靜,彷彿一切只是夢境一場。但我卻覺得我的瞳孔收縮跟不上光線放射的速度,在那瞬間,我覺得一片空白,但這空白又不是全然的亮,而是一種快令人暈眩的味道,並且讓我頓時頭昏眼花,四周變成一片闃暗。



[2]

直到我意識到時,我正在關燈,大家總說的,節能減碳。我近來已經能逐漸在黑暗中摸黑前進,在室內沒有燈光的情形之下,雖然偶爾還是會被東西砸到腳或是踩到貓兒跳跳。但室外的光線卻粗暴的打開門縫進來,彷彿這邊就是他家,而這一片漆黑的斗室失守了。



[3]

我的內心一直都有一片烏雲,我知道陽光不能永久停留。這世界定要有點不是那麼美好的東西,就像烏雲,你才能知道陽光的美好。但是,烏雲又豈是不美好的,至少他開始準備要帶來甘霖了,一切都只是人心所指而已。但我的世界還是在下雨,總有那麼一團黑暗悄悄的攫住了我。



[4]

「...長久以來,我盡量減少讓黑暗在我生命中出現。...事實上,我發現白天的光線中,這普及、蒼白而幾乎沒有陰影的明亮中,有一種比黑夜更深的黑暗。」*



[5]

我發現,只有委身於黑暗中,我才能看見光明。在一片全然的快樂之中,我沒辦法定心思索,那就是,我總不是那麼全然快樂的原因。因為,無止盡的快樂,帶來不可知的陷落。




*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 卡爾維諾



2008年7月27日 星期日

腦島

「當你感覺悲傷或是痛苦的時候,腦島的反應區會比較活躍,這是大腦的一塊區域,負責感覺統合的...」

回憶這種東西,就像陳舊的雜物一般,躲藏在每個箱子、小木盒、書頁夾層、袋子、上鎖的櫃子。於是你偶爾不小心發現了他們,然後他們對你大聲嘶吼,向你張牙舞爪。你心悸,驚慌了一陣子之後,假裝平靜的將他們又丟進另外一個抽屜,也許是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包裝紙裡,並且假裝忘記剛剛的事情,試圖認為一切都還保持著美好的假象,直到你下次再被他們驚嚇為止。

有時他們像臉上的疣或是背上的瘤,有時從那疣那瘤中浮現了你自己或是他人的臉孔,你對於他們的愛恨都會成為他們的養分,將他們養成一個獨立的人,於是有時你感覺你身上背著很多的人,就像一個沉重的包裹。有時他們長大了,就像出芽生殖般的自動離開,有時只是半死不活的賴著不走。也有些在還沒長成就死了,幸運的話可以成為你的守護靈,但大多都是背後靈,有時是在某些地點死的,所以就變成地縛靈,在你舊地重遊的時候掐你脖子於無形。

有時候是一種從海上漂流過來的木箱,裝載著所有你能想像到的東西,情人的書信、過時的音樂CD、發霉泛黃的日記,有時可能也夾帶著命案現場沾血的兇刀或是一小節人骨。正當你發愁著不知道要怎麼處理這些東西時,你帶著他們泅泳過無盡之海,到達一個不知名的小島,並且徒手掘沙,直到沙裡面的一些尖銳碎片劃破你指縫間的肉為止,滴到沙上的血很快就變成一種深沉的黑,像是要把一切都吞噬一樣。於是你匆匆的掩蓋,馬上又跳入水中,游到一個陌生不知名的地方生活。直到下次你再撿到同樣的漂流物,然後又重覆*同樣的情境,並且在掩埋的過程中挖掘到其他東西一樣,你在驚慌的同時沒忘記要把新挖掘出的東西帶到其他地方掩埋。也許你一直都沒有游出這座島,你認為你抵達的異鄉其實一直都是這裡。你的回憶不斷的覆蓋在回憶上面,並且拖在你身後,長長一串。

你為了掩蓋新的回憶,卻又挖掘出更多的回憶。你帶著一堆回憶,泅泳過這無盡之海,直到你再也無法承擔回憶的重量,海水將你淹沒。




* 取重覆而不取重複之意:一部作品問世,意味著一道支流融入了意義的汪洋,增加了新的水量,又默默接受大海的倒灌。—— [一個解構主義的文本  序 / 汪耀進] 所有的東西只是不斷的覆蓋,我們覆蓋其他人,他人覆蓋我們,我們生活於他人的屍骨之上建立而成的城市,我們的城市終究也要落回一個廢墟,並期待別人在我們屍骨之上重建。



2008年7月25日 星期五

理性

其實我也忘記我的理性去哪裡了。

就像打破魚缸一樣,

回神過來,

發現地上一息尚存的魚,

覺得我這麼粗魯。*




* 高貴的愛 / 岡崎武士

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三酸甘油脂 - 如果

三酸甘油脂 - 錢屯出來的



如果能再加點油,也許我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衝動。

如果能再加點油,我就可以繼續自卑的躲在角落。



在異鄉漂泊。

異鄉人的圖像



若你曾看過社會新聞報導,若你曾看過那些受訪的相關人士,若他們曾脫口而出這些字句以及話語:「他看起來很正常阿。」、「他很有禮貌,看到鄰居都會問好。」、「他跟同學相處愉快。」、「他長相斯文,看起來不像是會做這種殘酷事情的人。」...

若你曾疑惑,疑惑為什麼會疑惑而因而疑惑,疑惑你所創造的價值,疑惑這個社會所創造的價值,疑惑你與這個世界的存在。那,卡謬的「異鄉人」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





若說是異鄉,那,原本的故鄉又在哪裡呢?

「你從泥土造了我,又把我從黑暗中推進這美麗的樂園中;

就毀了我吧,把我逐出這美麗的樂園,回歸泥土去;

別再詛咒我的生命?」*1





而我們似乎都是從一個不可知之處被流放到現世的異鄉人,我們的出生不是出於我們的意願,我們的死亡也不是出於我們的意願。我們注定成為這樣一個漂泊的異鄉人,而那就是這個世界總在言唱的故事:雖滿懷希望,卻總含恨而終。

這本絕對不是一本教你怎麼毀壞自身一切的書,是的,即便卡謬不想承認他與存在主義之間的淵源,但是他的荒謬文學卻深刻的看透了現代人的心靈:那千古以來一直想要得到拯救的念頭。




以下有劇情




其實這篇小說分成兩部,第一部除了鋪陳後面的劇情之外,其實是為了塑造出Meursault的個人特質,或者說是,現代社會的普遍特質 —— 被歸化成一種產品線上印有QC、ISO9002字樣的相同產品:



「...但是一般年輕人都像你一樣,職位不高,薪水也少。」[1-1]

刮臉時,我考慮該如何打發一個上午。[1-2]

只是同事的日子太短,沒時間把感情建立起來。[1-2]

因為他們會問我不幸的遭遇,我很討厭別人問東問西的。[1-2]

那些去市區看電影的人不久也回來了,看來沉靜無神,雖然也有嘻笑的,但多數顯得精疲力倦。[1-2]

媽已長眠九泉,明天又要照常上班,看來我的生活就像一池死水,依點也沒有變化。[1-2]

他問我是不是討厭老頭對狗的態度?我說:「並不。」[1-3]

我說沒什麼看法,只是覺得有興趣而已。[1-3]

...傳出微弱的啜泣聲,我猜他在哭。不知怎麼,我想起了母親。只是明天還得早起,不覺得餓便懶得煮晚餐,早早睡了。[1-4]

我忐忑不安,心想一定是教訓我要忠於職守,認真辦公啦,別浪費時間在電話上和朋友聊天等事。[1-5]

我告訴他很願嘗試,反正到哪都一樣,我能隨遇而安。[1-5]

說我總是不正面作答,不能有遠大的抱負,他認為這對一個人的事業成功,有很大阻礙。[1-5]

學生時代,我也有許多像他所說的抱負,等我放下書本,我才領會出這些抱負一點也沒用。[1-5]

...我說無所謂,如果她急著,我們就結婚。...我解釋說,實際上愛不愛都不重要。不過,如果結婚能令她快樂的話,我們可以馬上結婚。[1-5]

一個面目奇怪的小婦人走來,...她還用同樣小心翼翼的態度在數每個節目,...「小機械人」給我很多感想。[1-5]

他們夫妻相處的本不融洽,但相處久了也就習慣了。[1-5]

又追上一句話,現在生活改變了,真不知道該做些什麼。[1-5]

每句話都加上「而且」雖然第二句根本沒什麼補充。[1-6]

...我們的午餐吃的早。反正午餐本來就可任意挪移,肚子餓的時候自然就可以吃。[1-6]

但實在熱的很,站在這裡頂著由天而降的耀眼陽光,和站在女人面前強顏歡迎,同樣難受...[1-6]

我渴望再聽到淙淙的流水,能不管一切,躲開耀眼的烈日和女人的淚眼,在岩石清爽寧靜的陰涼處休息。[1-6]

我實在忍受不了,所以又往前走了一步,雖然明知於事無補,即使再走一碼遠,也躲不開火熱的陽光。[1-6]







人類規律的上下班,使他成為勞動力的一部份,也是辦公室裡的一部份。他沒有主導權,只按照規定的速度和方式工作,甚至連他們的情感也按照規定。例如,愉快、忍耐、信賴、勇氣、與大家和睦相處。娛樂也按照規定 (雖然不是很明顯) ,書刊是讀書團體選定的;影片是戲院老闆決定的;廣告詞彙是由代理商決定的。連休閒方式也是千篇一律,那就是星期天開車兜風、看電視、玩撲克牌、社交聚會等等。從生到死,從這個星期一到下個星期一,從一大早到晚上 —— 所有的活動都是規定好的,好像是件半成品。被這種常規網住的人類,恐怕忘了他是個獨一無二的人,忘了生命中有希望有失望,有哀愁也有恐懼,忘了他只能活一次,忘了對愛的渴求和對空無、隔離的恐懼。*2



現代人把自己變為商品,把生命力當成一項投資。依照他的地位及人格市場的情況,選擇獲利率最高的投資對象。他疏遠了自己、其他人,和自然界主要的目的,把自己的技術、知識、自己以及「人格包裝」和那些一樣想做公平交易的人進行交易。除了隨波逐流外,他沒有生命目標;除了公平交易外,他沒有生活原則;除了消費外,他沒有其他的滿足方式。*2







第二部可以說是Meursault從一個渾沌的狀態逐漸揭開了自己,除此之外,對於社會所謂的「真理正義」,或是所謂的「信仰救贖」,卡謬似乎也給予了非常強力的一擊 (這一擊不是一種破壞,而是一種喚醒):



幾年來,我很少去注意自己的感情,很難說出這件事,老實說,我很喜愛母親,但是這又有多少意義...[2-1]

「正常人多多少少會希望他們所喜愛的人,能在某個時候死去。」[2-1]

我在任何情況下肉體的感受,常會影響我的心情。[2-1]

但我說了也無補於事,所以就算了。出於懶惰,就和其他事一樣。[2-1]

不過他必須先懺悔,變成像孩子一樣單純,誠實,願意隨時接受審判。[2-1]

一旦想擺脫使人厭煩的談話,我就不停的應聲,假裝附和...[2-1]

無聊時,只能抬起頭,仰望頭上一小塊天空,我漸漸習慣了...我還記得母親最常提到的觀念,時間一久,就會習慣萬事的。[2-2]

「自由的意義就是這樣,你的自由被剝奪了。」[2-2]

我並不知為何時間會變長變短,無疑的,日子是漫長的,延伸到最後,彼此融合在一起。老實說,我從未想過那些毫無止盡的時間,「昨天」和「明天」對我才有意義。[2-2]

記者們都備好筆,他們現出冷淡嘲諷的表情...[2-3]

我們都不想彼此相依生活,或依賴任何人所以我們兩人都能輕易適應新的環境。[2-3]

問到我給他的印象時,他說:「很正常。」他們要他解釋時,他說每個人都知道那是什麼意思。[2-3]

「我的委託人到底是被控埋葬母親,或是殺人罪?」[2-3]

事實上,他們彷彿把我撇在一旁逕自處理,我一句話也插不上,讓自己的命運被別人一手就這樣裁定。[2-4]

我發覺他特別強調我的「智力」,頗令人迷惑不解的,平常人認為是美德的事,卻變成一個罪犯壓倒性的負擔。[2-4]

他說我根本就沒有靈魂,沒有一點人性,沒有絲毫正常人所有的道德觀念存在我的腦海裡。[2-4]

人有旦夕禍福,誰敢預測未來的橫禍呢![2-5]

報上時常提到「欠社會的債」,根據他們的說法,那些債一定得由欠債者償還。[2-5]

機器粉碎一切,他們很謹慎的殺死你,暗示著你的恥辱和法律的功效。[2-5]

我以為人活到三十歲或七十歲並沒有什麼差別。任何情形下,別的男人和女人都會活下去,世界照常運轉。...當你面臨死亡時,如何死和何時死已經毫不重要了。[2-5]

我們要靠什麼來追想對方?如果她死了,她的記憶也會死去的,我不會對死去的女人發生興趣,這很正常。[2-5]

他說:「你難道沒有絲毫希望嗎?你真的以為,你死了就直接了當的死了,一切都完結了嗎?」[2-5]

「不!不!我不相信。我肯定你時常希望能有來世。」我告訴他,當然我也這樣想過,每個人偶爾都會這樣想。可是,那並不比希望發財,游泳游得更快,或生一張漂亮的臉孔更為重要,這都是同一類的事情。[2-5]

「我牢記不忘的生命就是今生。」[2-5]

他好像對什麼都有把握,其實他有把握的東西,沒有一樣比得上一撮女人的頭髮實在。他那樣活著,行屍走肉,他甚至不能肯定自己是活著。我的手看起來像空的,其實,我掌握住自己,握住一切,比他所把握的多。我把握住現在的人生和即將來臨的死亡,無疑的,這就是我所擁有的一切。至少,這些是我肯定的,是我咬得住的東西,像它咬住我一般。以前我是對的,現在我還是對,我永遠是對的。我以這種方式生活,也能用另一種方式生活,只要我喜歡。我做這樣,就不做別的,我不做X,但我就做Y或Z。那有何意義?...他所希望選擇的命運 —— 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都是被強迫「選擇」的,...他應該明白吧?每個人都是特權階級,世上也只有一種階級,就是特權階級。...他也一樣,死亡也會降臨到頭上。[2-5]

沒有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有權為她哀泣。[2-5]







卡謬曾說:「我不是一個創造人類不幸的人,也不曾發明詆毀神明的可怕方法。我相信,人能用他自己的方法來解救自己。我並不認為在人類墮落的深淵中,唯一的希望是靠上帝的恩賜。」

對比Fromm的說法:「上帝在今日已經變成宇宙公司的遙遠總經理,雖然你永遠看不到祂,但是你知道祂在哪裡。祂使一切運行 (其實祂不在的話,一切也可能繼續運行) 只是你在做『分內的工作』,而承認祂的領導地位而已。」*3

再看看佛洛伊德的說法:「宗教是許多人投身幸福的方法,不過對於多數人卻採取同種教條方法,信者必將經過知性的萎縮。」*4

從最後主角對神父的吶喊我們可以看到,最後人們總是不得不面對一種未知的恐懼,而那恐懼不是所謂的神可以解決的。

也許R跟我說的也很對:「It's a game we're playing, whatever.」即使世界真是康德、叔本華所說的「意志世界的假象」,但身處在其中的人,與其渾渾噩噩的詛咒生命,不如積極的尋找生命的意義,即便活過之後感覺是一場夢,也好過沒好好做夢。



(其實這應該算是書摘)

*1 卷十 / 失樂園 / 彌爾頓
*2 The Art of Loving / Fromm
*3 同注二
*4 關於文明,文化以及現代人/ 圖騰與禁忌 / 佛洛伊德

                    

2008年7月23日 星期三

安娜的生活



Nicolas Floc’h  (France)

DV Cam 4/3

25’

with Anna Juvander

photography : Masashi Chikamori

editing : Tobias Bando

make-up : Ikuko Ishii

costumes: agnès b

credits : Futoshi Kondo

music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by Modest Mussorgsky, orchestration by Maurice Ravel

harp partition interpreted by Naori Uchida

Anna’s Life is a work about the city of Tokyo. This fictional film shows the character Anna leading us into the fluctuations of the urban network.

資料來源:http://www.nicolasfloch.net/



[ 安娜的生活 ] 同樣是法籍觀念藝術家Nicolas Floc’h 的作品,在這部數位短片中紀錄了一位名叫安娜的女子在都會中的生活,她是片中唯一的角色。安娜的表情漠然,她不停地在各個大樓的樓梯間移動,忽而上樓、忽而下樓,偶爾停下來凝視著遠方,接著又繼續前進。

作者經常是用廣角擷取鏡頭,但就算是近拍時也無法感受到安娜真正的情感。而對應安娜不斷移動的身軀的是冷峻剛硬的鋼筋水泥建築,和整齊劃一的城市地景,不論白天或是黑夜,整個城市充斥著一股說不出的冷漠和疏離感。

作者用「安娜」這個角色作為引線,經由她在城市的行走經歷,讓建築和城市景色不著痕跡地映入我們的眼簾。而這部短片的真實拍攝場景是2002年的東京,片中卻傳出豎琴彈奏的穆索斯基(Modest Mussorgsky)的古典樂曲,頓時讓人產生時空交錯之感。這部杜撰式的影片無敘述性的故事、景象和細節,透過一幕幕快閃的城市影像,不禁引人深思人和城市網絡的關係。

摘自:第六屆城市行動藝術節導覽手冊 / 城市之眼







安娜是個外國人。(也許是,也許不是,那不重要,但對日本人而言,她是。)

在長達25分的影片中,我們只看到安娜穿梭於各個建築或是樓梯,她只偶爾停歇,從一地移動到另一地,從白天到黑夜,從公寓到高樓,從住宅到商區。

安娜的表情可以說是種完全無感的冷漠。 (但偶爾又能從她身上發現一抹微笑,一個自信的轉身。)正如她身穿的黑白相間的格子大衣那般的充滿秩序和規律,相映著東京方塊般的交錯建築體。穆索斯基的音樂在一開頭流洩出來,沒有太多的和弦與伴奏,只有豎琴,時而像一種繃緊的夢 —— 只有安娜的影像、少許的環境音,豎琴的樂音本是輕柔的,卻在此提供一種緊張感。

她的行進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恰如列車駛進,偶爾停頓,但仍是不停運行。

我彷彿變成了安娜,或,其實我就是安娜。

在長達25分的影片中,重複的抖腳、伸懶腰、偶爾打呵欠。我們透過一個長段的影片時間體會到了安娜 —— 安娜變成了我,我在影片中行進。

都市的步調、空間、時間概念被縮進這個影片中,我們的不耐與驚恐,只乃因我們從影片中看見了安娜 (我),我們被僵化成一種固定模式的人 ——  有著相同的生活習慣與打扮和臉孔,這個社會有著巨大的「普世價值」,也即是歸化成一個團體的一部份,成為機械的零件,那我就不必再感受到「隔離」。*

於是日復一日,我感受到內心的安娜 (我) 在叫喊。

片尾,一直帶著緊張感的樂音突然轉而柔和,曙光乍現。

而安娜,終於不再走動,她看著遠方,不知在思索什麼。







2008 / 7 / 23 / 台北當代 / Mos / 家中重新修訂


* 和團體合為一體,個人的自我就消失了,這是克服隔離感最普遍的方法。/ Fromm / The Art of Loving.

2008年7月21日 星期一

平靜

我試著靜下心,也許,不再想著那麼多的事情。

不再,那麼患得患失。

動畫又卡住了,L說我標準太高,可能是如此,畢竟這也是我第一次做3D動畫。

我等著那天的到來,彷彿如臨審判。

機杼發瘋,織不出夢。

我口乾舌燥,一句話也說不出口。

眼淚要等到幸福的時候才流。

可是有種不知是什麼的恐懼,鋪天蓋地。

我希望我懂,也希望我不懂。

我不是那麼堅強,在一方面,要承認自己的脆弱。

我聽著,就好像有什麼站在門外了,他敲門,

然後我心跳就這麼漏了一拍,狂亂。

其實,我真該去走走的。



2008年7月17日 星期四

海綿

吸水。

我發覺我越來越喜歡引用些文字了。或者說是,逐漸為那些字句著迷。也許那只是種表象,泛用的意味。可是我就沒法說不去看它,不去記它,可能是種病,以後會好 (好不了也不會怎樣)。

引用進文章裡面,那又似乎是一種實驗了。以往的我是很少去引用字句的,但似乎,他們把我要講的話講完了(嶄新的形式不復見,天下文章一大抄)。這樣的寫作方式似乎可以讓我重新釐清一些脈絡,怎麼「借取」的脈絡。

看了 Fromm & Andrew Keen 之後,讓我重新認識赫胥黎。阿,美麗新世界。也許之後我還會想要找眾妙之門(R推薦的)或是莎士比亞全集來看。看完異鄉人反而令我想再看看薛西佛斯神話,看完戀人絮語也許重新找維特出來(雖然我小學看過漫畫版),也許再找柏拉圖的會飲篇...,卡爾維諾還沒看,其實我也不知道看完會想要看什麼。這團意識(流)像是一個不知覺的移動城堡,從這端走向那端,偶爾踏傷(讀者)。

這團團的牽引讓我想到經典部落客都愛用的「延伸閱讀」。當然我也想看看長尾理論實現後變成一長串的文字與所有的圖片、評註、連結形成有史以來最大超文本的壯觀奇景(壯麗的山巒)。我只當自己是入迷了,或是,入魔這樣。

[我越來越進入戀人絮語模式,越來越「絮叨」。說實話我應該買本回來供才對,這本書真可怕,看完之後整個顛覆我對文字的想像。]

也許重新開始拾起英文閱讀,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早晚都要讀的)。我發覺脫離了學校的嘈雜活動以及迂腐的課程之後,倒是變得比較愛看書了。

在打字速度比寫字速度快之後,我更常在網路上寫些什麼了(像是定時排泄)。



再見。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冰山

次貸風暴至今仍未平息,多數的人太過樂觀。我五月的時候開始學著理財,也買了幾檔基金。然看著這其中的波動,就越了解,美國的次貸風暴只是人類貪婪心理下的另一種反映。

「沉重的債務貨幣負擔將對整個生態環境造成日趨嚴重的透支,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破壞、氣候反常、災害頻繁就是債務貨幣滾雪球般增加的利息支出。貧富分化、經濟動盪、社會矛盾、貪污腐化則是債務貨幣對和諧社會的罰款單。」*1

這個社會會面臨到最終的結果,就是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所說的:我們只有透過疾病、饑荒以及戰爭來達到削減人口的目的。(相信會有比我更偏激的人打著革命以及所謂挑選新人類的旗幟,像希特勒一樣進行廣泛的屠殺 —— 老套劇情至今卻越來越真實。)

不可避免的就是因為資源搶奪以及利益分配的問題而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殺光世界一半的人可以成為英雄)*2

我始終認為人類是受利益所誘的,而資源有限,慾望無盡。人只有認為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才會去做,所謂的行善之類,不過只想證明自己的「高貴感」*3以及得到所謂「救贖升天」的資格。

這冰山一角會逐漸融化,而這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接續下來,人類面對的考驗即是改變現有生活,以及放棄逐漸膨脹的物質社會,選擇與自然共存,或是,將一個死亡的行星、地獄、輻射塵留給後代子孫 (若還有人存活的話)。




*1 貨幣戰爭 / 金本位 / http://currencywar.blog.hexun.com
*2 岩明均 / 神鬼戰略
*3 卡內基 / 人性的弱點

2008年7月15日 星期二

午後

今年的蟬聲來的特別晚,也不聞什麼鳥兒啁啾了,只有偶爾到天明時,才有幾聲的叫喊,混合著貓咪們的興奮鼓噪。




台北





小鎮*的人把這附近的樹都給砍了,據說,是為了方便清理,以免樹葉總是落的到處都是。沒了樹葉的遮蔽,那灸熱的陽光照在醜陋不堪的鐵皮違建上面,像是個烤箱或是蒸籠。

沒了樹葉的遮蔽,倒是頓時光亮了起來,卻有點光亮太過了。這時抬頭望見天空,才發現這太陽是如此毒辣,如此的毫不留情。他看著光禿禿的樹幹附近新長出的枝芽,苦苦撐著一根如人粗般的樹幹所需要的養分。

蟬怕是都躲起來了,只有偶爾跑出來的椿象被人當作蟑螂追打。黑貓咪、黃貓咪、花貓咪們也都跑去其他處躲避了;中午一到,鐵皮的屋頂就好像燒紅的地獄,燙得他們的肉蹼發麻。

他低頭,陽光不留情的曬得他發暈;只是咒罵一句:「愚蠢的人類。」語氣像是每個卡通漫畫都會出現的反派角色。





*小鎮:暗指現代都市形成的社區結構似乎已經等於過去社會的小鎮模式 (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有著自體的經濟:便利超商、娛樂場、安親班...。然他們雖然居住緊密,關係卻冷漠無比。

我想大叫@$#@%#%&^$#*$!!!







竟然要日幣4980元...,叫一叫的代價真大。

日本人果然很壓抑。

這篇網誌真沒內容。(誰規定要有內容的,反正也只是暴露狂之言而已。)

照片看起來還蠻令人遐想的。(我什麼都沒說。)



2008年7月13日 星期日

他們的樣貌。







〔自由時報/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

英國畫家盧西安.佛洛伊德一九九五年的畫作「沉睡的救濟金管理人」十三日在紐約以三千三百六十萬美元的天價賣出(約台幣十.三億元),一舉刷新在世畫家作品拍賣價格的紀錄。前一位紀錄保持人是傑夫.昆斯,作品「懸心」去年十一月以兩千三百六十萬美元賣出。

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嫡孫

現年八十五歲的盧西安.佛洛伊德是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的孫子,出生於柏林,但在納粹掌權時成為英國公民。畫中主角則是現年五十一歲的蘇.蒂莉。體型豐腴的她經朋友介紹在一九九三年首度為盧西安擔任模特兒,成為「大蘇」一作的主角。盧西安兩年後又找她當主角,畫下「沉睡的救濟金管理人」。

畫中女模 當時酬勞39美元

儘管當時的酬勞只有三十九美元,但蒂莉受訪時還是直呼「太開心了」,「想都想不到這樣神奇的事會發生在我身上」。作畫當時是救濟金管理人的她,現在已經成為就業媒合中心的經理。佳士得公司表示,這幅畫充滿盧西安的風格,具體呈現人事物的存在感。盧西安曾經說過,他不是因為外表而畫某個人,並不是完全排除外表,而是他們的內在剛好呈現出的樣態。



2008年7月12日 星期六

約莫是夢

我從夢中醒來,或,我現在是在做夢。







依稀記得跟師父(在夢裡或許我該這麼稱呼)在一個岩壁的斗室中坐禪,岩壁旁開了一個大孔,約莫是窗子的大小形狀。這應該是個石窟,我想,鑿穿在峭壁之上的石窟。外面不知怎麼的轟隆隆作響,我往窗外(或說是洞口)一看,大驚失色。

那是捲龍,夾雜著砂石飛騰,並自遠方和暴雨一起移動過來。

我勸師父該離開了,師父不為所動。直到捲龍離著洞口只剩下不到一百公尺的距離,我跟其他人趕忙拉著師父離開。



什麼都毀壞了。







該說是這樣,那像是一個集中營,那令我想起我曾經去過某寺院帶過營隊,我是值星官。雖然如此,在這邊倒是沒有什麼階級之分,洗澡的時候大家也是赤身露體。我剛洗完澡,經過一地,地上有人在痛苦呻吟,我跟旁邊的人說:「好好照顧他。」就不知道忙什麼去了。

我記得在那個洞穴,拿了神龕上面的果子,住持說,那是神吃的,拿了是不敬的。我忘記怎麼跟他爭辯了,便說,那不如說多少錢,我付就是了。後來好像也不是我付的。

我記得我要去洗澡,不知怎麼的浴室門口正對戶外走廊,而且門口上還有個大洞,遠方一個異國青年走來,將手伸進了洞口,然後便把門打開,進了屋子裡來。我傳MSN訊息,告訴Y說幫我報警。異國青年進來倒也沒翻箱倒櫃,只在廚房裡面拿了些材料便做起菜來,我記得有盤菜裡面有香菇以及青紅椒或混著什麼,顏色煞是好看。他做完菜,還拿了些東西調味,依稀記得他舀了一匙麻油雞湯。然後便大喇喇的離開,進了鄰居的家中。

忘記是不是此時了,響起了一聲鈴。我想著要去開門,卻覺得身體如此之沉。



我從夢中醒來,或,我現在是在做夢。







我有裸睡的習慣,現在這種時刻,總是不宜開門的。

於是我便問他,你有什麼事情嗎?(我從長廊的另一端說話。)

他說我是來傳福音的。

我說你還有什麼事情嗎?

他說我是來宣揚上帝的旨意的。

第三次我沒問。

因為他說他將訊息給我留在門上,便走了。



我從床上起身,梳洗一番,一看,十點半,大概睡了六個小時不到。我自門外拿了單子,就像是收取瓦斯或是水電費般的自然。

「你們可以得到永生。」我如此唸著。

我彷彿拿著中世紀的贖罪券。他們總不是那麼有宗教熱誠的,也即是,他們在禮拜天時進教堂做禮拜,以為得到了昇華以及救贖。然話題都在怎麼「得救」*1上打轉,怎麼進入神的國度上打轉。他們的信仰跟他們的生活是分開的,只有他們苦難時便輕聲叫喚一聲,以為這樣就可以平息他們的災難。

我曾多次被他們拉著唱喚主耶穌之名,或被勸告去教堂受洗,然我都沒答應,我的意願不是出於我本身的意願,他的受洗也不是出於他自己的意願。「我們在此聚集為孩子受洗,相信不是出於祖母的堅持,或是為了受洗後的會後聚餐。」*2

我總不在意怎麼得救,雖然我曾想過。

我不再將希望放在未來,或將悲傷留在過去,只有現存的我才是真實的:現在的我才造就了未來的我,現在的我才決定了過去的我。若我能得救,絕不是因為我奉守著那些教義而生活,而是展現我的生命而得救,我的生命就是我握住的一切,我努力活著,並與那不可知的聲音達成一種共識,於是在夢中我可感知,不完全是心的幻象,即使它是,卻又不是。

就算一切都只是夢一場。




*1 Fromm:「所有的人都把『得救』視為要事,其他行為都以此為依歸。日常生活同宗教的價值觀被嚴格的劃開。因為日常生活是獻身於追求物質享受,在人格市場上獲得成功。」/ The Art of Loving

*2 紀錄片 / 雲的那端 / 蕭美玲

2008年7月10日 星期四

20080710早記

爸在我身後的椅子上睡著了,很疲累。

昨天O跟我說他逃兵了,

不論那是玩笑還是真的。(雖然我打趣說要去緊閉室看他。)



我最近已經當了太久的張老師,

我終於理解為什麼諮商師也需要諮商的原因:

我充當別人的樹洞,

可是我也需要樹洞。



It's Too Damn Hard.



當跑去購買螢幕以及回來安裝還有整體環境清潔以及刷洗廚房,當我們被這社會異化成一個什麼都不值的東西時。(Z跟我說他蓋章的工作要到十二月。他自嘲,蓋章的機械手臂。)



跟什麼早紀的日本名沒關係,而是因為我在早上寫這篇。



20080707日記

如同村上春樹所說的:「能夠裝進所謂文章這不完全的容器的東西,唯有不完全的記憶或不完全的想法。」

媽今天死了,或許是昨天,我無法確定。養老院拍來的電報只說:「令堂逝世,明日安葬,深致吊唁。」因此時間上有問題,可能是昨天。 *

我雖然七日就寫完了這篇,卻深感時間點上的斷裂以及無法黏接。







照慣例每月一次的圖書館借還書。

還書之後,我繞道臥龍街本想著要不要去吃海滋客。

結果碰到鄭小姐,鄭小姐跟我說他現在在怡客打工,然後還跟我說海滋客不好吃。於是我就這麼輕易的因為鄭小姐的建議轉往Subway的方向前行,在敦化南路口跟鄭小姐說掰掰。(丁丁說再見:再見~再見~)

我點了素食蔬菜,店員給我兩點,我在想要不要拿出皮包裡面的其餘六點(都折到了)。我邊吃著,像草食性動物(如此無害)。然後聽著店員抱怨著米勒(死人)特展人怎麼這麼多。(雖然我上上禮拜挑了個中午大家午餐的時間去,人還是他媽的多。)

我翻開預約到手的Maya書籍,翻開幾頁,便覺頭昏眼花。

吃完東西,上個廁所(照鏡子),我踱步回學校。學校的餐廳已經改建好了,終於有小七了。看著整櫃的飲料不知道要買什麼,便買了最近廣告打很兇的DAKARA。路過系館前碰到學弟,跟著一群死小孩在玩紅綠燈(好不快樂)。他跟我說柬埔寨最近那個案子好像出現了問題,感覺他們被拐了(志工咩...,就別抱怨這麼多了)。我到了五樓,看看畫還在不在(雖然我無力搬回家),然後看著503跟505的變化(誰把畫架擠邊邊當個人工作室的 = =...)。

回去的時候看了看天空,艷陽高照,我從大二開始走出工作室外便可見的天空,還是一樣,只是我們都已經不是那年的人了。看了看大奎的畫 (先稱之為畫)還擺在那邊,不知已經被他塗改過多少次了(照他本人的說法是苦戀多年不成的畫作)。



NTUE



我回到了圖書館,冷氣很冷,跟外面反差好大。

我看了一本繪本 (奇幻精品店),一本繪本 (卡夫卡變形記),以及一本繪本 (愛,要不要靈魂?—— 生命中最大的交易)。然後拿起米爾頓的失樂園,從卷十開始看,抄錄了幾段我有興趣的東西(人類如何詛咒以及他們的苦難之類的,我是沒興趣看天使跟惡魔決鬥的)。回程時我借了卡爾維諾兩本,卡謬的異鄉人(高中就想看了),以及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

我看著15號奔馳而來,人潮擁擠,便不想上車了,任它去了。然後我走到飲料店買了一杯珍珠奶綠 —— 自從忌口之後我已經好久沒喝過的東西。果然很甜,跟我家的還是有段差距。嘴裡面都是化不開的砂糖味道。然後,當我慢慢的走回去時 (邊喝著珍珠奶綠),和平幹線來了。今天真是幸運,我想,而且車上還有座位。

我在車上緩緩的打開卡謬的異鄉人,搖搖晃晃的車子給我一種幻覺,好像周遭變成我閱讀的第一章劇情,我像是要奔赴喪禮的主角。

為什麼不看她的遺容呢?我心裡疑惑。

我國中參加過一次喪禮,也是我至今參加過的唯一喪禮,是我大姑的喪禮。當遺體從停屍間推出來安放在棺木時,一個原本身形豐腴的身體,竟然可以變成一種乾癟的模樣。

我媽說,我出生後幾天,她想去看我,結果發現我縮的跟猴子差不多,便說:「這不是我的孩子!」

在某種情況下我覺得人的死亡是抽掉了什麼,而人的出生則是滿溢出來而像洩了氣的皮球般。

過了一陣子,我回神了,該是下車了。

我拿出了相機(好久沒用),然後拍照,結果發現那些光點變得十分有趣。



台北



這款相機雖號稱百萬畫素,其實只不過是透過一種補差點的方式來模擬。

景物之間都被安插了色塊及雜訊,彷彿一張後印象派的色點畫,在某些時候又更像未來派的快速律動。

而我便默默的回家,不再想了。



回家之後還是一連串的苦難,他們的螢幕壞了,然後就說什麼時候去買螢幕。

我好累,我真的不想管,我怎麼總在煩惱這些事情。(好似我人生就是這樣不停的煩惱。)

我好想離開這邊,隨他們自己去胡搞。

然後我就唸了一堆,他們那些不切實際的購物理由 (對不起我就是嘴賤)。既然都被說中了(一針見血),我就被罵靠北了。

我是不是很靠北?

算了,反正就是這樣,我奢望去改變人家,然後總是像個老媽子一樣整天碎嘴唸唸唸。就像我今天吃牛肉麵時旁邊那個小朋友對他的媽媽一直:「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

我苦惱是因為我的勸告無法改變人,而他們又不去改變 (雖然不一定是錯的)。

我指引他們方法難道錯了嗎?

阿扁錯了嗎?阿扁真的錯了嗎?!

好煩。





*[卡謬 / 異鄉人 / 第一部 / 第一章]

2008年7月8日 星期二

愛,要不要靈魂?

愛,要不要靈魂-生命中最大的交易(精)的圖像



書籍描述:

一位年輕的漁夫某天晚上在捕魚時,意外捕到一條小美人魚。年輕的漁夫一眼就愛上小美人魚。小美人魚卻告訴年輕的漁夫,除非他把靈魂送走,否則她永遠無法愛上他。年輕的漁夫為了追求愛情,毫不考慮便決定捨棄靈魂 —— 這唯有人類才擁有的高貴靈魂,和愛情比起來,真的如此微不足道?這生命中最重大的交易,又會讓年輕的漁夫付出什麼代價?

王爾德在《愛,要不要靈魂 —— 生命中最大的交易》中織入無比深沈的意涵,在充滿異國風情的城市和地理景觀中,包藏對人生四大價值觀:智慧、財富、慾望與愛的思索與論辯,而結局尤為感人。不同於現代速食文化所追求的表象之美與短暫快樂,這樣的故事,是一種永恆而且深入人心的寶藏。




以下有劇情,強烈建議未看過的人跳轉回去。




在某些時候,戀人總是不可理喻的;就像他們認為可以摘下水中之月、鏡中之花。



於是當漁夫去求助神父時,神父便憤怒了,他們認為人類至高無上的靈魂,竟然比不上一條對美人魚的愛。

「基督不是為他們而死去的!」

(宗教的教條對人類的牽制:你不可奉獻你的靈魂,因你的靈魂是寶貴的,你的靈魂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獄,你的靈魂不該因為其他的事物而奉獻。)



而後,漁夫求助市場的商人。

「人的靈魂對我們又有什麼用呢?它連半個破銀幣也不值。把你的身體賣給我們當奴隸吧!」

(對市儈的商人而言,人類只是市場勞動的機械,所有人都像是巨大社會齒輪的一個環節,他的價值是因為他可以產生運作的勞力,一旦他沒辦法有任何的貢獻,那他就會被踢到旁邊去。)



而後,漁夫去求助女巫,女巫則是認為自己的美貌竟然比不上一個美人魚而憤怒,這又是一種嫉妒的層面了。

(我哪一點比不上她,你竟然甘願為了她而奉獻你的靈魂?)

雖然最後漁夫用了女巫的巫術成功的將他與靈魂分開,然而卻沒有給靈魂一個心。

(靈魂哭喊,為什麼不給我心!)







就人的構成而言,肉體、意志、靈魂,三位一體。

這邊要說到的可能是關於靈魂與心的混淆,就我的認知而言,心的歸類比較趨近於所謂人稱的意志。也就是聖經中,上帝造人時給的自由意志。(然而這部分又揉合了所謂的善惡:人吃了知識樹之果所造成的。)因此沒有心的靈魂 (雖然靈魂的存在仍是可存疑的),就彷彿一個毫無分辨是非善惡能力的行屍走肉。







第一年,當靈魂回來找漁夫時,說他去了東方,因為所有的知識都是從東方來的。說到他去了神廟要找神,卻只找到一面智慧鏡,從這智慧鏡中可以了解一切。(當靈魂威脅僧侶神在哪裡時,僧侶所指的神像並無法讓靈魂滿意。所謂的神是無法言說也無法塑造的,也就是可用語言描述與歸類時,那就不是神了,靈魂十分明白這點:道可道,非常道。)

靈魂告訴他,若能讓他回到漁夫的身體,那他就能擁有世界上的智慧 (得到智慧鏡)。

漁夫拒絕了。

愛情竟然比智慧還好?



第二年,當靈魂回來找漁夫,說他去了南方,因為所有奇珍異寶都在南方的國度裡。說到了他在南方的國度,得罪了國王,國王的刀劍砍不傷他 (意謂靈魂是超越世間實體的存在)。國王害怕了,要送他珍寶請他離開,但是靈魂只要他手上的戒指 —— 擁有了就能擁有世界所有財富的戒指。

(財富的擁有不是擁有財富的本身,而是擁有得到財富的方法。)

靈魂告訴他,若能讓他回到漁夫的身體,那他就能擁有世界上的財富。

漁夫拒絕了。

愛情竟然比財富還好?



諷刺的是,第三年,靈魂說,他知道一個舞跳的很好的人類女孩。漁夫想到,人魚沒有腳,沒辦法跳舞,因此而心動了。

愛的叛離,竟然是因為慾望。

但這慾望又如此的微不足道,比起求知的慾望,比起財富的慾望更不值得一提。

那是說,就像戀人的髮梢,像是某種芬芳,某種無法觸及的事物,我們想了解,想碰觸,卻無法碰觸的事物;超越了神,超越了力量,超越了智慧以及財富,超越世間的東西,愛 —— 如此的強而有力。

就這個層面來說,漁夫並不是因為不愛美人魚了,而是想透過少女的腳來滿足他(想窺見那無法言說事物)的慾望。少女的腳 (戀腳癖?),或說是,跳舞這般的東西,透過移情的方式使得漁夫可以滿足,因此他才會答應了靈魂的邀請。







路途中,靈魂要他(漁夫)偷銀杯、打小孩、殺了幫助他們的商人並取走金子。

為什麼靈魂要這麼做?

因為他沒有心,沒有意志,無法分辨是非善惡。(就這點來說,按照靈魂的指示任意妄為的漁夫也真夠笨了。)

他(靈魂)的行動是按照俗世給他的經驗而為,即他(靈魂)擁有超越俗世的力量,所以他的行動不受俗世規範。既然不受俗世規範,所以他要取便取,要殺便殺。他的行動只是經驗的累積,像是動物一樣,既然沒有任何的制約,那他為所欲為的可能性也大。

在這方面,他(靈魂)沒有自由意志,沒有心,他不了解為何在東方的廟宇中,僧侶會害怕他,他不了解自己的力量帶來的危害,他不了解自己造成別人的痛苦,他也無法感受他們的痛苦。







最後,漁夫認為他不應該聽靈魂的指示而離開美人魚,於是他又重新的進行與靈魂分開的儀式,卻發現靈魂與他分不開了。(因為人一生中只能與靈魂分開一次,隨後便緊緊相依。)

他回到海邊,發現他如何叫喚,美人魚都不出現了。

靈魂告訴他,就算如此,他還是想要擁有漁夫的心。然而他的心完全被對美人魚的愛所纏繞,而找不到任何缺口。

之後,不論靈魂用善念還是惡行去勸告他或是慫恿他離開此地,他都不在意了,直到美人魚的屍體被沖上岸來,漁夫便崩潰了。



「愛情比智慧更好,比財富更寶貴,比人類女兒的腳更漂亮。烈火燒毀不了它,海水淹沒不了它。我在黎明時喚過妳,可是妳沒有回答。月亮聽見了妳的名字,可是妳還是不理睬我。因為我離開妳是千錯萬錯,我這一走反而害了我自己。但是妳的愛始終伴著我,它永遠都是強大的,沒有什麼可以阻止得了它,不論我面對的是惡也好,是善也罷。現在妳已經死了,因此,我一定要跟妳一起去死。」

就在漁夫傷心而死的時候,就在他的心充滿太多的愛而破碎的時候,靈魂終於找到一個入口可以進去,就跟從前那樣與漁夫合為一體。淒楚的海水,用它的波濤淹沒了這對相愛的戀人,最後,在埋葬兩人的墳墓角落,開出了美麗芬芳的花朵。



2008年7月3日 星期四

雲的那端,是夢想,還是虛幻?




雲的那端 / SOMEWHERE OVER THE CLOUD

導演 / 蕭美玲(HSIAO Mei-Ling)

2007/Taiwan/DigiBeta/Color/102' 

Elodie是名台、法混血兒。出生時,她的法國爸爸為她來台一年,爸爸回法國之後,網路世界web cam,成為父女倆的橋樑,對Elodie來說,父親藏身在虛擬的小螢幕;拜網路科技之賜,Elodie得以恣意遊走於真實和虛擬之間。





以下內容可能涉及劇情。





虛擬的愛,是可能的嗎?



在片中我們看到,Elodie只能透過一個網路攝影機與她的父親見面,對她而言,她的父親,是一個虛擬的網路電視,會跟她互動,會逗她笑,會說話,然而卻是個沒有體溫,無法觸碰,只是由10101010訊號構成的虛擬體。只有偶爾的會面,使得兩方可以擁抱,可以一起牽手,可以生活在同一個時空裡面;然而大部分的時間,他們是沒有這麼多的時間在一起的。

父親的語言只能透過簡單的圖像,簡單的玩偶表演,或是偶爾不甚清楚的中文傳達,父親的法語無法讓生長在台灣環境的Elodie了解:對Elodie而言,父親這個字到底代表著什麼意思?







導演在拍攝的時候,要兼顧一個拍攝者的位置,但同時導演面臨的是一個母親角色的兩難。像是拍攝Elodie在碼頭邊玩耍,她是這麼說的:「我在鏡頭這邊看,我覺得她不會掉下去。」可是也許這在Elodie的父親看來是非常危險的事情。他這麼說了:「若妳讓她掉下海去,我就把妳的攝影機也丟進海裡去。」

Elodie吃冰淇淋時毫無顧忌的拿手去挖,或是走路撞到玻璃之類的舉動,對母親(導演)來說,可能是一種放任的自我探險,卻也可能讓Elodie面臨到更多的危險。放任,意味著好奇心的無窮無盡,然而帶來的後果可能也是無法想像的。



人是因為知識,而產生恐懼;因為知道了光明,所以了解黑暗的可怕。

因為痛,而開始小心翼翼。我們的祖先是這樣一路跌跌撞撞過來,他們知曉了這些痛楚,在他們的生命中生下了謹慎與觀察的科學精神。

在片中我們看到Elodie因為打翻了熱水而被燙傷的鏡頭,那血肉模糊的樣子,真是令人不忍。

或許Elodie是這樣的充滿了好奇心,這樣不斷的在建構她自己的生命經驗。如同網路空間一樣,她從一開始的好奇,變成一種厭惡,厭惡那個虛擬的世界,厭惡那個虛擬的父親。



我想起了黃春明的故事,孩子的大玩偶。

影片中的父親為了討生活,扮成了小丑,天天上街掛著板子宣傳戲院的電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孩子總是看到變成小丑的父親,叫他爸爸。

當有天父親卸下裝扮時,孩子便不認得他了。

他只好默默的再上妝,做回那個小丑。







在Fromm的論述中,如此說到了:

「一個依賴母親,自覺無助的人,性格上的特徵是,要接受、要受保護、要被照顧,並且缺乏父親的各種性格 —— 訓練、獨立、憑藉自己的力量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力。」

我想Elodie被她父親所說的不受控制,應該是來自缺乏父性關懷的部份所致吧。(這部份也只能是我的推論。)







片中另外一種拉扯,是文化的拉扯。包含了法國,以及台灣。

然而這麼敘述又是如此的簡略,法國的文化不知又融合到多少其他的文化,而台灣文化歷經多次的戰爭與殖民,包含了本地以及他鄉的矛盾,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還是國民政府遷台後的移民、抑或是其他從不同地方來此發展的住民,他們的情感像一個染缸,是一個無法脫離彼此的漩渦,是一個纏繞不盡的循環:無法分開,也不能分開。

台灣文化,Elodie必須面對的,似乎又是這種國家主權的矛盾,如同梅丁衍的觀念中,如何去解決:台灣人=中(華民)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的這種矛盾。

另外一種矛盾似乎是信仰的矛盾。

Elodie的德國祖母堅持要Elodie受洗,相信這樣她才能上天堂。對比了神父所說的:「我們在此聚集為孩子受洗,相信不是出於祖母的堅持,或是為了受洗後的會後聚餐。」以及Elodie在台灣街頭膜拜進香團神明的鏡頭,更加顯得矛盾。







在某些時候,網路可以建構出許多東西來。我們可以在上面創造出許多的身分,假造面貌、身分、年齡、學經歷,任何資料。

我們也可說,也許一切都只是意志世界所捏造出的假象。康德所說的實體世界以及表象世界的關連:世界只不過是心的「幻象」,或是如印度哲人所說的Maya

然而我們卻又感覺自己如此的真實,彷彿現實跟虛假之間只存在著一片透明的薄膜。我們感到網路彼端的人如此真實,他不是機器人,只會幾個固定的回答。

在網路世界中,一切都被簡化了,成為眾多的符號以及表情圖碼,最後我們發現,這只不過是飛鴿傳書的進化版而已:彷彿以前的人將訊息化成炊煙,化成洞穴壁畫,化成一個一個的蝕刻銘文。



我們都想藉由一種訊息來傳達某種生命的意念:

我還活著!

我在這邊!

你好嗎?

我是孤獨活著的嗎?



現代文明生活,交通工具的便捷拉近了時空距離;快速的社會模式增加了效率;集合的住宅體變成都市的土地利用方法:向上發展。

然而這些都無法克服我們產生的隔離感。

「他了解自己與他人是一個分離的個體,並知道自己的生命是短暫的,他的生死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他將比他所愛的人先死,或後死。他是孤獨地、隔離的、在大自然和社會的種種力量前是無助的,因而使他感到生存是個無可忍受的監牢。」(Fromm / The Art of Loving)



網路做到了嗎?



網路真的拉近了你我之間的距離嗎?



這一切都是存疑的。



2008年7月2日 星期三

怕遺忘的味道。

就像我沒辦法繼續將那麼多的語彙塞進腦袋裏面,我偶爾看書,然後做做筆記,或寫寫心得。

我怕遺忘,遺忘很可怕。

遺忘代表一種記憶的死亡,然這死亡又是吊詭的。它會像鳳凰鳥般的在某個時刻又浮現出來、歷歷在目。

我與T說,這算是一種貪心吧。

因為貪心而讀,因為貪心而寫,因為貪心而畫。

一種慾念,一種執著。

我創造,我紀錄,我沉思。

我在展現我的生命力,那即是,當我有天什麼也不做,就如同一團肉塊時。

拜託,把我埋了比較實在。

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

五天讓你說話可以打人。

5天變身說話達人的圖像



真的嗎?雖然我很懷疑。但是講話技巧不好的我,還是在圖書館拿了這本書來看。(希望看了就可以像包龍星一樣講話就讓人死復生?)

一翻,果然是專門寫給日本人的書;基本上看目次大概就可以看完整本書了,哈哈哈...。

不過我還是花了一點時間把一些重點整理下來 (大概就是抄目次...)。



第一天    一起來學習說話技巧


橫行世間的三個錯誤觀念

道聽塗說之一   即使不擅表達,只要慢慢地說清楚,對方也能理解
道聽塗說之二   比起自己一味地說話,可以聽別人說反而更受歡迎
道聽途說之三   會說話是一種天賦才能



具有分析演說能力的眼光



會說話的三大類型:

1.講話內容很有趣
2.說話容易理解
3.表現方法相當有技巧



演說三層構造

有趣、易懂、完美表現

1.Contents
2.Structure
3.Delivery



第二天    把話說的有趣


有趣話題的五大共通特徵:

1.簡明易懂
2.具有真實性
3.具有故事性
4.具有親切感
5.具有意外性



講題散發魅力的五種技巧:
  • 加入事例、具體例證
  • 使用舉例、比喻的方式
  • 加上數值、數據
  • 強調對比
  • 讓名人為你背書


第三天    學習說話的結構方法

1.序言
  • 首先須明確表達出「我要說些什麼樣的內容」
  • 大綱以及時間表的提示
  • 疑問
  • 統計、數據
  • 實例、軼聞
  • 問題、課題的提示

2.主體
  • 明示主要內容
  • 如何突顯主要內容
  • 主題與主要內容是不同的
  • 將輔助部份整理成三點


3.結尾
  • 聽眾這些人都是傻瓜
  • 聽到之後就會開始忘記
  • 用複習與影像化的方式來加強記憶
  • 最後的結尾左右整體的印象


讓內容表達更清楚的三種技巧

1.循序漸進
  • 先做預告再進入主題
  • 先就結論開始敘述,再詳述根據及內容
  • 由整體內容進入細部
2.整理、分類
  • 雜亂無章的內容,變得容易理解
  • 事實與意見參雜在一起 (是不好的)
3.選擇適當語詞
  • 使用關鍵字來縮短說話內容
  • 閱讀新聞報導,找出隱藏的標題


第四天    表現術


姿勢技術:
  • 只要有好的姿勢,就能帶給人果決的感覺
  • 重點在於脊椎、頭、肩膀
  • 想像自己是從天花板垂吊下來的


身體語言



眼神接觸:
  • 與每一位聽眾的眼神相互交會
  • 調整彼此四目相交的時間
  • 不要一直盯著資料看


表情:
  • 表情是傳達說話者感情的媒介
  • 微笑是基本的表情
  • 擁有多樣變化的表情
  • 展現自然笑容的方法


聲音:
  • 聲音大聲能帶給人較佳的印象
  • 腹式呼吸以及將嘴巴張大,能夠馬上增大音量


說話速度:
  • 說話速度快,理解力就會下降,這句話是錯誤的
  • 了解各種說話速度所帶來的優缺點


時間間隔:
  • 在句子與句子之間加入沉默


音調及聲調:
  • 加上變化,讓重要的地方更加顯著
  • 重複重要的地方
  • 輕聲說話的高級技巧


第五天    訓練的方式


有效率地累積經驗



活用錄影帶和錄音帶:
  • 試著把自己的演說錄影或錄音下來
  • 從客觀的角度進行檢查
  • 檢視表現術
  • 錄影帶以特寫的方式拍攝


將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地方都變成你的練習場所



找到可以成為榜樣的人



培養自信的方式:
  • 擁有自信,就能做出好的演說
  • 因為負面的意見而陷入低潮
  • 六成的讚美,四成的批評


讓自己面對競爭與評價:
  • 藉由一些能產生結果的活動,來了解自己的程度


佳句:「別人並沒有你所想的那麼在意你的事情,一切都只是自我意識過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