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跆拳道效應

網路上鬧得沸沸揚揚的跆拳道比賽爭議:

參與論戰對釐清事件並沒有幫助,說到底,參與的人其實是在滿足現實中的無能為力以及自身的無辜清白,並非每個人是那麼性格剛烈且意志堅定,在網路上怒罵一陣,明天回到職場被老闆怒罵,然後去百貨周年慶,睡個覺,一切都沒事了,這是個無感的時代,因為事件發生太快,也消耗的太快。新聞提供一個凝視的風景,但觀看的你永遠不會在那裏參與整個事件的過程,畢竟,你只是個局外人,而你的憤慨在此就變得可疑,再加上,你的憤慨只是三分鐘熱度的時候,就不是可疑而已,是可恥。

認為影像帶出的悲憫之情,能令 — 透過電視特寫鏡頭看到的 — 遠方的受害者與優哉游哉的觀眾變得天涯若比鄰起來,根本不切實際,徒然掩蓋了我們與權力之間的切實關係。我們感到憐憫,指的是我們不是釀造災痛者的幫兇。我們的憐憫宣告了我們的無辜清白,以及我們宛如真切的無能為力感。 / 桑塔格,《旁觀他人的痛苦》

我看到楊淑君在地痛哭確實是有點心酸就是了,但抵制韓貨沒用,國貨要強起來大家才會愛用國貨,消費者買東西是看性價比還有包裝而不是看生產國別,在現在的東西幾乎都是MIC的時代根本沒差別了,臺灣繼續只做代工一定會越來越弱。

臺灣一定要變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